编者按:

今年6月,乔·卡巴金的新作「正念减痛」中文版在台湾首发,引发业界关注。本书的内容,是写给所有正在以各种形式承受着病痛的人。书中到处充满了卡巴金的温暖叮咛与温柔方法,让我们得以在身痛心苦之时,还能学会照顾自己,做些对自己身心有用的事。

人生的痛楚无处不在,有些疼痛医疗团队也束手无策,比如慢性疼痛。当疼痛无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如何与它共处。

乔·卡巴金在《正念减痛》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与疼痛共处的七个原则,很值得阅读,分享给大家。(本文节选自《正念减痛》中文版,由华人正念减压中心创始人胡君梅老师翻译。)

想要培育正念,让正念对慢性疼痛或其他困难状况有所帮助,有些基本的原则、态度或观点会很有帮助。这里提出的七个原则,很值得一再阅读,甚至是记下来。如同静观练习本身,规律地提醒自己这些原则对我们有益。请至少每天提醒自己一次,例如刚起床时,甚至是时时刻刻的提醒。

原则一:不论面临什么状况,只要还有呼吸,你身上好的地方都比不好的地方多很多

想改变你与疼痛的关系,需要大量汲取已经蕴含于你身心内的资源。让这些资源为你所用,提升生活质量,时复一时、日复一日。

原则二:正念的力量只在当下

当下的力量是惊人的,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活在过去和未来,活在记忆与不断的计划里,活在担忧或期待中。我们很少能真正了解,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活着的时刻,更别论体验到当下的力量和疗愈。

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做些什么的时刻——可以学习、成长,可以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可以表达情感、谢意,可以去爱。说来奇怪,即使这些事我们都知道,但要真实地活在当下,仍然非常困难,需要温柔而坚定地不断提醒自己。你也可以说,需要不断地重塑自己。

原则三:安住于此时此刻

当然,如果此时此刻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会想要有更多时间驻足于此,越久越好。但事实上,我们很容易错过当下,即使在开心时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习惯在每个当下不断制造各种想法与感受,心经常不在现场。即使在开心时,也很容易觉得没有我们所希望的那么好,或那么愉快。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论是否正为慢性疼痛所苦,我们这颗心老是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你有观察到这点吗?

另一方面,如果当下状况是不开心、我们不喜欢的,当然更不会想要停留。特别是在承受剧烈疼痛时,当然不喜欢。于是,我们会用各种方式分散注意力,好逃离当下情境。

原则四:面对恼人的情境,我们通常会有两个惯性

在面对不喜欢的状况,或者不希望别人也受苦时,我们通常会进入两个惯性:

第一个惯性陷阱是:我们会掉头走开,尽可能忽略或逃避,或者反而紧抓着麻烦不放。不论哪一种,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然后,我们会试图用熟悉的方式来削弱疼痛,例如:喝酒、吸毒、吃东西、沉迷手机、狂看电视、不停刷社群媒体或贴文,从一个陷阱跳到另一个陷阱。即使这些因应策略与不断让自己分心的方式,无法让我们感到满足,还是会持续做。这些事虽然多少可以短暂缓解不适,但持续追求很容易导致上瘾、与自己失联,变得更不快乐。

如果没有觉察,我们使用的这些3C设备,可以轻易降低生活质量,腐蚀许多最重要的时刻。长期而言,衍生出更多生活问题与压力。

研究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今,人们检阅手机的次数平均一天高达250次,差不多每小时16次。在此,我提供一个实际有用的解毒剂:发现有想要拿起手机的冲动时,用正念去觉察,也许把整个滑手机的过程当作静观练习,这个做法可以迅速帮助自己做更明智的调节与节制。

除此之外,当面临压力或不喜欢的情境时,由于身体的疼痛与挫折,我们很容易变得易怒、暴躁或愤怒。这些都可以理解,但对我们无益。第二个惯性陷阱,也是在面对疼痛时很容易有的现象,就是抽离。拉开距离,切断自己与他人或与生活的连结,让自己无感,不论在身体或心理的层面,都活在不断限缩自己的状态中。

所有这些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与逃避策略,都无法让我们获得快乐与安适。强颜欢笑、把苦往肚里吞,长期而言也不是好策略。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一点,抱怨疼痛所导致的生活困境,即使再怎么正义凛然,都无法改善状况,甚至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更大的挫折与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则五:有全新的方法可以接近疼痛经验

面对不想要的情境或疼痛经验,有个全新的处理方法——同在(being)。不是不断想要做些什么来逃避或压抑痛苦,但也不会有你以为的,快被痛苦淹没的感觉。

这就是正念之道——对自己一瞬间接着一瞬间的所有经验,都抱持开放、友善的态度,主动铺设欢迎光临的地垫。这样的练习即使时间短暂,甚至只是好奇地试试看,都很好。做多少算多少,关键是以一种开放、好奇、探索的心情主动投入。不想练习时就停止,然后再重新开始,一次又一次。

这个说法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对于超越某个临界点,已经无法借由医疗获得帮助的慢性疼痛患者而言,转而直视最害怕面对与感受的疼痛,就是在培育和精进自己的正念、洞察力和平等心。

「学会与疼痛和平共处」,意味着假以时日,我们渐渐能主动对疼痛保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探究它,尽可能对它友善。但请记得,你不需要一直如此,觉得准备好才做,做多做少都没关系。开放地转向体验当下的经验,需要能尊重自己的意愿,并且一定要给自己很多慈爱。

我们之所以要对发生的一切都欢迎,其实只有一个简单原因:不论正在发生什么,都已经在发生了;不论我们感觉到什么,都已经在感觉了。问题是,在这个当下,我们要如何跟它保持一个明智的关系?会想要视而不见,可以理解,但那只是对实际情况的否认而已,真的无法有任何帮助,难以让我们如其所是地承接。

而如其所是地承接,是进入疗愈的必要历程。

这跟一味地想改变、想修正、想让事情有所不同不一样。这里面不会有被打败、被迫屈服的感觉,也不会有放弃、沮丧或自怜,这些情绪都只会让情况更糟。

如果选择逃避疼痛经验,其实也是在错过从疼痛学习的机会,而疼痛的不同样貌,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与教导。视而不见是最简单的一条路,尤其是感到沮丧或绝望时。然而长期惯性地忽略,会让我们永远找不到新的可能,也就不会有新的开始,不会有新的生活方式,去使用唾手可得的资源。这些资源蕴藏在生活里、心里与身体里,一直都在。

习惯性忽略就无法发现,不论面对什么状况,我们都可以变得更强壮、更有弹性。而这需要练习面对与承接困难的处境,涵纳它,至少在这当下不推开它,不掉头走开,不视而不见。

习惯性忽略就无法发现全新又有效的选择,无法帮助我们学习并转化自己与负担的关系,转化正在经验的苦。在英文里,受苦(tosuffer)一词的词源就是负担(tocarry)之意。也许,我们会发现新方法来卸下扛了很久的负担,又或者用不同方式来承受。

正念的方法,是不论面对多困难的状况,都转向直视它,对我们所经验到的一切保持开放。通常这会带来新的眼界、新的可能,让我们在此当下,不论是否为我们所喜欢或想要的处境,都有机会与之达成和平协议。

在面对困难或不想要的状况时,这般友善温柔的直视,可以帮我们建构内在力量。我们也透过持续地练习,培育出复原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不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好好活的方式,能承接以各种形式呈现的奇迹与撕裂。就像经典电影《希腊左巴》中所言,苦乐交融才是生命的真实样貌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则六:开放地体验每一时每一刻

正念之道,就是学习对自己的所有经验保持开放,不论当下是开心、不开心,或中性的,都以一种温和、友善、慈爱的态度对待自己。问题是,很可能连你自己都没留意到当下是什么状态或心情。

正念之道,也包含能留意自己的心有多么充满评价与惯性反应。你可以尽可能贴近,清楚看见自己评价喜欢的为好的,评价不喜欢或不想要的为不好的,评价没感觉的为无聊或无趣的。然后练习观察,如果没有给这些评比或评价,会怎么样。

如同前面提到的,这并不表示正念要训练我们没有评价或没有不喜欢。它是在训练我们随时可以观察到,自己这颗心总是极快速且不假思索地依照好恶评价,因而不停地自我搅动,注意力更难集中,产生强烈情绪,像是生气、厌恶、反感、失望、被威胁感等,如此更想除之而后快。

正念训练帮助我们辨识出这样的历程,让我们可以稍微刻意暂停这直觉又不假思索的惯性反应,缓和强烈的冲动,因此得以好好看看,那些我们想要或喜欢、不想要或不喜欢的,到底是什么?虽然未必是严重的失衡,然而当有强烈的好恶时,就在这当下,这颗心其实已经欠缺平等与平静。

不论当下状况有多糟糕或多困难,都是可以补救的,只要我们不因为评价而惯性地继续往前冲,而是稍微后退一点点,退回觉察本身。如果你做过呼吸觉察练习,可以退至觉察呼吸在身体里的感受。如此一来,就可以让自己慢慢回归稳定,帮助我们开展视野,看清楚当下正发生的一切。

刻意地把正念带到生活日常,就会发现我们有新方法帮助自己稳定情绪,哪怕是别人踩到我们的地雷而快要爆炸时。正念,不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美好,也不是必须努力进入的某种特殊状态。相反的,正念就是觉察,纯粹又简单,是每个人内在都有的能力,随时可取用的内在资源。随着持续练习,我们训练自己清楚辨识,并且可以更长时间、也更频繁地安住于此。

真正的挑战是,我们是否能随时随地,尤其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派得上用场?是否仍会被惯性的想法与情绪给淹没?在培育正念落实到生活日常时,这是一定会有的经验。

事实上,静观练习本身,就会让我们对自己所有的念头和情绪有更多觉察,并且把这些念头和情绪视为觉察领域中的现象,而非事实或直接认定「就是这样」。实际上,当我们有觉察而且愿意加以核对时,经常会发现「不是这样」。

我们会发现,惯性地排斥我们不想要或不喜欢的,只会导致生气、怨怼、害怕,甚至自我厌恶。这些都会进一步导致身与心的紧缩,徒增更多疼痛、压力与痛苦。

练习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惯性情绪反应减少,充满批判的评价也会减少,对自己比较友善与慈爱,更能接纳当下的自己。持续练习,这些将慢慢形成我们新的内在设定。

当我们习惯性反应,位移到正念地回应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我们会更加正向、有意义感,有时甚至能释放疼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转变会很自然地发生,不需要勉强做任何改变,即会慢慢渗透到生活中。

原则七:没有要让任何状态消失

我们没有要尝试消除或控制疼痛,也没有要压抑情绪。即使我们对于医疗无法去除疼痛充满无助与不满,然而培育正念,确实没有要除掉或修正任何事情,即使我们期待如此。相反地,我们只是要找一个地方,一个可以坐、可以站、可以躺的地方,一个避风港。就在这当下,让我们在狂风暴雨中,有一点点喘息,但不用改变任何事情。

令人惊讶的是,进入这般的「无为」(non-doing)或「同在」(being),可以快速位移若干疼痛,或者,至少位移我们与疼痛的关系。

好长一段时间,我们卡在自己的思维惯性里,对于所面临的困难,老是渴望能逃至他处,能修正我们认为坏掉的部分,能让不舒服消失。不幸的是,这样的期待与执着,却拖长了我们的疼痛、不满与痛苦。不知不觉中,我们持续封锁自己,以至于动弹不得。万事万物,包含我们的身体,都不断在改变,这是无常的自然法则。每一件人事物都在变,我们体验到的痛苦,怎么可能是个例外呢?

有件事情请记在心上,在面对不想要的状态时,不论从短期或长期来看,耐心与宽容都是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此才有空间容纳事物自行转变,甚至是自行疗愈。

慢性疼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的、现代医学都未能解决的健康问题。它像幽灵一般地存在,令患者苦不堪言。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国际正念机构Breathworks一直致力于帮助慢性疼痛患者重获生活,其创始人迪亚马拉·伯奇 (VidvamalaBurch),用正念管理脊髓损伤和严重慢性疼痛的生活经验,开创出一套基于正念的疼痛管理 (简称MBPM) 疗法课程——基于正念的慢性疼痛管理八周课,将于9月5日首期开班。

生活中的痛,也许无可避免,是否受苦,却是可以选择的。

面对慢性疼痛,我们得为自己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