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孕育的城市豪情,
走街串巷捕捉的人间烟火。
匆忙奔走于大千世界的我们,
是否会为一座城而停留?
“以城相见”,让我们来一一探索,
那一座座城的魅力与底色。
很多人对南京的最初印象,是从书本中的历史开始的。
历史上的南京经历了多次涅槃重生,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也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祸,又每每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沉淀了南京独特的文化韵调。
南北朝的谢朓用“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两句诗,咏赞南京的秀美,也概括了南京的雄奇。南京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既不缺江南水乡的烟水气,秀丽、柔美、繁华似锦,却也浸透着江南气质中少见的粗砺感和稳重大气。它将过往向我们摊开,在博物馆里,也在平淡日常里,不疾不徐,既温柔又坚韧。
南京长江大桥(摄影:张振华)
01
“诚难觅此佳境也”
南京是典型的山水城市,与江苏以河网和平原为主的地貌相比,显得另类。
从地形上看,南京东有钟山龙蟠,西有石城虎踞,秦淮河流经南北,玄武、莫愁二湖依偎东西,山立湖绕,气象雄伟。正所谓“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诚难觅此佳境也。”
如此的山水形胜之地,成就了南京可图霸业的“王气”,也塑造了南京绝无仅有的江南风景。
山水南京(摄影:史锴)
金陵多佳山,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是南京引人逐而竞往的四时美景,由此可见南京山景胜境之一斑。
牛首烟岚,描绘的是牛首山山雾缭绕、山谷幽深的美景,尤其是春季,烟雨迷蒙,花开遍野,景色绝佳。
牛首山(摄影:陈百万)
钟阜晴云则指钟山上的云景,其顶峰常年紫云萦绕,饮霞吞雾,故又名紫金山。钟山以龙盘之势屹立于南京东郊,与如虎蹲踞的清凉山,一起构成了南京的“龙盘虎踞”地势。
秋天的栖霞山,层林尽染、一片丹霞,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
冬日雪后天晴,登临苍茫的石头城,虽然再难见当年江天一线的佳景,但石头城仍在,秦淮河仍在,薄雪轻覆的南京,让人有梦回金陵之感。
石象路秋色(摄影:史锴)
如果说静默无言的山,埋藏着南京城的风骨,婉约流淌的水,则氤氲着南京城的气韵。
“十里秦淮”从六朝起便是商贸文化繁荣之地,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篇佳句,也留下了说不尽的轶事传说。
浩瀚辽阔的玄武湖,倚着明城墙,于城中静谧流淌,见证了多少沧桑往事,也造就了它沉静内敛的气韵。恰如南京的流韵,与江南别地相比,少了精致和雕琢,却多了几分朗阔与随性。
碧波照人的莫愁湖,一湖濛濛烟水,满眼青青柳色,松林掩映之间楼轩亭榭错落有致。直到今天,莫愁湖“荷亭消暑,柳岸追风”的景致仍令人向往。
余秋雨在《五城记》里提到,“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时光流逝,南京的山水依旧,于无声处,见证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莫愁湖(摄影:晓逸)
02
“文采风流,甲于海内”
2019年,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在诸如金陵、秦淮、建业、秣陵、天京等旧称之外,新增了一个富有现代气息的别称。
南京文学气息浓郁,独特的山川形胜和丰厚的历史底蕴,给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灵感。当你随处走在南京的巷口,来到湖边,登上远山,都有可能遇见大师名家留下绝句华章中的场景。
长江与阅江楼(摄影:汪春)
秦淮河畔的长干里,因为李白的《长干行》留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令乌衣巷成为著名景点,吸引着一批批游客探寻。
南京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篇佳句。郭璞的游仙诗,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边塞诗,李白、刘禹锡、杜牧、韦庄等人的“金陵怀古”诗,李煜和冯延巳的南唐词,辛弃疾的爱国诗……
夫子庙(摄影:张振华)
南京还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众多开山之作。刘勰写下的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钟嵘写下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评论著作《诗品》,还有被公认为世界教育史上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千字文》,均诞生于南京。
七桥瓮(摄影:陈百万)
而自明清以降,关于南京的通俗文学,小说、戏剧同样不乏经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与南京的关系自不必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写实的笔触承载了古老金陵的四时风物场景;戏剧家李渔的《笠翁十种曲》长期活跃于戏曲舞台,其中《凰求凤》《风筝误》等至今还在演出;而以南明旧事为主线创作的《桃花扇》,乃600年昆曲的代表作之一。
从古溯今,文学一直滋养着这座古都。朱自清的《背影》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将南京意象印入众多人的记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百年名校林立,赓续文脉;文化地标先锋书店、凤凰云书坊、万象书坊、锦创书城等众多高质量的读书分享场所散落南京的寻常巷陌,让文学成为这座城的生活方式。
03
“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金陵帝都、六朝金粉、烟柳繁华……南京见证了太多的盛衰荣辱,南京的百姓也从他们的历史中练就了特殊的“烟水气”。
“烟水气”一词出自二百年前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在书中写到,才子杜慎卿一日与友人徜徉雨花台岗上,于日渐西斜时听到两个挑夫的对话,“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这一幕悠然自得的场景让杜慎卿感慨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南京朝天宫(摄影:汪春)
南京人的“烟水气”传承了六朝的魏晋遗风,即使是底层百姓,依然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他们身上透出一种诗意,一种书卷气,一种文化气。
见惯了高峰与低谷的频繁起落,他们渐渐生出淡泊、处变不惊、知足常乐、不讲究、不计较、不滑头的性格,有一种冲淡平和的作风,讲究踏踏实实过日子,爱去郊外享受自然和阳光。
南京人的敦厚朴实和着悠长的城市文化气韵,共同织就了今日包容的南京。
明城墙与秦淮河(摄影:史锴)
这样不争不抢、不计较的包容,也体现在吃饭这件事上。南京菜兼取四方特色,不管是甜党还是咸党,都能在此得到满足。南京人也不讲究吃饭场所,自顾自地在路边小摊上喝一碗鸭血粉丝汤,或者是吃上一碗移动馄饨摊上冒着热气的馄饨,都是踏实生活的日常。
宁静、质朴,正是几代兴衰留给这座城市最好的礼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数不尽的风流历史,终究是青山黄土,这雨色朦胧的烟水气,洇润了既不沉重也不单薄的南京。
人民日报文创出品
撰文|邱瑟
海报设计 | 赵蕾
海报摄影 | 史锴
图片 | 见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