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运动员们将相聚于成都。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宽广在此相遇,碰撞出无数个青春梦想,无数种青春可能。
大运之“成”,梦在成都。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为四川省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成都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发展实效上。
又逢盛夏,勃勃生机。此刻成都,天府粮仓的水稻即将拔节抽穗,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实验室里,科研专家们正忙着将1变成100;环城生态区的花海正在盛放,迎接着市民们来骑行、打卡……
一场大运会,亦是一场激活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城事”。成都大运会即将开幕,红星新闻-成都发布记者走进工厂、田间、社区,走近一个个普通人,倾听那些奋斗拼搏的梦想故事,也是勇往直前的城市故事。
这个火热的盛夏,我们共赴青春之约!在成都,成就梦想 !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习近平
“你看那边的柳树下有两只白颊噪鹛!”蒋志友将手中的相机迅速挎上肩膀,举起胸前的望远镜边观察边向记者介绍,语气中带了一丝笑意,“它们在用嘴互相梳理羽毛,‘卿卿我我’,很好玩的。”
带着双筒望远镜、长焦相机和三脚架,在环城生态区的桂溪生态公园里边走边讲解,这样的场景,对于蒋志友而言已非常熟悉。7年多以来,蒋志友依托生态公园、山川湖泊、森林湿地,在这片广阔的场域中,将探索自然的乐趣传递给孩子们。
38岁的蒋志友是乡野走廊自然学校的创始人,一位自然教育从业者。
“一直以来,我和伙伴们都希望能够在大自然里尽情探索,并将这种快乐分享给更多公众,让自然中有趣的事物被更多人看见。”对于蒋志友而言,成都为这个想法提供了滋养和成长的土壤,“在这里,我们创办了乡野走廊,我们寻两爬、觅兽、赏花。成都的生态本底孕育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而更多的生物种类还在不断被发现。”
1
梦想是能够一直
在自然里探索,寻找乐趣
“我们慢慢走,看那只珠颈斑鸠,它在求偶。”蒋志友轻轻用手招呼着记者,迈着谨慎的步伐向前挪去,并拿起手中的双筒望远镜进行观察,这是他给小朋友上课时的习惯性动作。
棕背伯劳、白颊噪鹛、金腰燕、珠颈斑鸠、白鹭、黑水鸡、乌鸫……从桂溪生态公园的门口到湖边,不长的距离,蒋志友已经在树枝上、草丛里和天空中发现了数种姿态优美的鸟类。这些鸟儿的习性特征,他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蒋志友在公园里观察
生长在乡野,这让蒋志友与大自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近感。在他的记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四川绵阳江油老家,他还住着青瓦房,也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就只能摸黑。星星、月亮和萤火虫是难得的光源。“那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走出农村,考入城市。”
2007年,他从沈阳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从沈阳到廊坊,从国企到外资企业,兜兜转转数年后回到成都。“那时候身边的一帮朋友都是做生物研究、自然科学研究的,空闲时会约着一起去野外爬山、观鸟。”蒋志友告诉记者,他们有个很单纯的梦想,就是以后能够一直在自然里探索,寻找乐趣。
这个看似理想化的想法,却在不久后得以落地。
“工作到2016年左右时,我就在思考,是否能把我们的兴趣爱好,变成一个可以长久进行的工作?”在这样的想法影响下,蒋志友从自动化领域跳脱出来,成为了一名自然探索者,并和伙伴们一拍即合,在成都创立了乡野走廊自然学校。
↑乡野走廊带领孩子们观察猛禽
为何选择成都?这片土地,对于蒋志友和他的梦想而言有何特别之处?
“2016年,自然教育还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我们选择成都,是因为这里能够包容很多东西,包括一些小众的需求。”在蒋志友看来,成都还为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土壤,这里的生态自然资源足够丰富,“成都及周边有森林、有山脉、有湿地、有河流,这些不同的生境类型孕育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他认为,丰富的植物、鸟类、昆虫、兽类能带来各种各样的故事,同时蕴含着自然教育的无限可能。
↑白鹭飞过芙蓉花树
蒋志友提到了一个数据:根据成都观鸟会2023年最新统计数据,成都境内分布有鸟类22目79科566种,其中非雀形目计有36科242种,雀形目43科324种。成都鸟类约占全国总数的39.17%,约占四川省总数的74.77%。相较于2021年的《成都鸟类名录2.0》,2023年发布的《成都鸟类名录3.0》新增鸟种记录51种。
2
环城生态区
是非常好的探索自然的空间
大多数时候,蒋志友和团队会在周末及节假日,带队去野外进行自然科普教育活动,也时常下沉到学校、社区,开设一些校园和社区的科普公益讲堂。
“在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你会发现非常多好玩的事情,你能够窥见这个城市的多样性。”蒋志友告诉记者,“例如,成都的环城生态区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自然的空间。锦城公园、白鹭湾湿地公园、江家艺苑、青龙湖湿地公园,别看它们都是在环城周边,但每个点位的自然资源都具有差异性,这也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探索空间。”
冬天时青龙湖的野鸭特别多,是观察迁徙候鸟的好去处;白鹭湾的湿地公园有非常多的水域,蜻蜓的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锦城公园的可到达性很强,生活着一些非常有趣的啄木鸟……
↑白鹭湾湿地公园
事实上,在2016年乡野走廊创始初期,自然教育只是一个小众的“圈子”,并没有被广泛认可。
“那时候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者孩子有自然教育的需求,他们会觉得,为什么要跟你一起逛公园?为什么要跟你一起看昆虫?”在蒋志友看来,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时代的进步使得市民们精神需求越发凸显,也让自然教育的市场得到扩大。
近年来,乡野走廊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一同开展了“成都青少年公众科学家培育计划”,希望能够用亲身参与的科学研究模式激发孩子们对科学问题的好奇与热情。项目开展以来,共有150余名青少年提交了共41份开题报告。
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是,2022年的冬季,一个小朋友告诉团队老师,他家阳台上的腊肉、香肠总会被偷吃,上面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孔眼。
“后来,在小朋友的观察下才发现原来是鸟儿啄食的腊肉和香肠。”哪些鸟在“偷吃”?吃了多少?频率如何?问题接踵而至。于是乡野走廊老师们便引导他在阳台上安装红外相机,将鸟儿的种类、啄食频率、食量一一记录,最终由小朋友执笔完成了一篇有趣的科创文章。
↑蒋志友
“有趣”“好玩”是蒋志友在采访中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词,在他看来,自然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发现和看见的过程。“以鸟类为例,以前我们与它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内,但就像两条平行不相交的线,它看得见我们,我们看不见它们。”当接受了自然教育后,我们会突然“走进”鸟儿们的世界,“这时候你才发现,你在观鸟,鸟也在看你。”
“我们始终秉持着一个理念:以自然观察为载体,带着小朋友们探索更大的世界,并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这之中,还蕴含着蒋志友的另外一个期待,“未来,当这些热爱自然的孩子们走上岗位时,对自然的感受与理解或许能够影响他们的决策,引导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3
在成都
他看到了自然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进行自然教育7年多以来,蒋志友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教学,寻爬虫、讲植物、观鸟,因此也对成都生态环境的变化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他能够明显观察到的是,成都的天空蓝越发明晰,“在城市里能够遥望雪山,这也吸引了一大批拍摄雪山的爱好者。”
天变蓝了,空气更清新了,为观鸟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更广阔的视野。近年来,成都的不少观鸟爱好者、科研人员都在成都观察到许多新增鸟类,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2020年,蒋志友和团队参与构建了一个100多人的龙泉山迁徙猛禽监测志愿者团队,项目发起至今,3.9万多只猛禽被注视着飞过成都上空。最多的时候,志愿者们一天之内监测到1862只猛禽飞越龙泉山。
↑蒋志友在龙泉山上观察猛禽
“就在去年,我们和一帮观鸟志愿者在龙泉山猛禽监测点等待猛禽。”蒋志友回忆,“那时,我们突然发现一只猛禽从空中掠过,它和我们平时观察的鸟类很相像,却又有所不同。我们当下立刻用相机拍下它的照片,通过远程邀请专家帮我们辨别,最终发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头鹞,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意外惊喜。”
越发湛蓝的天空、观察到的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种类,他认为,这些变化离不开公园城市建设方方面面的举措,也有赖于城市管理者的决心和魄力。目前,成都正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相关部门联合科研院所和科普机构去深度挖掘在地生态资源并呈现给公众,让市民有更多可进入的空间,去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同时,引导人们建立起一种生态意识以及生活方式。
“例如,之前环城生态区的部分骑行廊道安装了玻璃护栏,不少观鸟志愿者和爱好者发现,鸟类会因为看不清前方的玻璃而撞击到玻璃上,甚至导致死亡。”了解情况后,天府绿道立刻邀请鸟类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在玻璃上贴上标识以增加鸟类对玻璃栏杆的可识别性。
↑青龙湖湿地公园
再比如,每到冬天,许多野鸭就会选择在青龙湖栖息。“偶尔有游玩的船只经过野鸭栖息地,就会让它们惊慌失措地飞起。后来,在鸟类专家的建议下,相关部门立刻改变了船只游线,尽量不让人类活动惊扰鸟类的生活。”蒋志友认为,这正体现了成都对自然环境的友好态度,也让他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梦想不只是用来实现的,更是用来追寻的,我们永远都在追梦的路上。”对于蒋志友和他的团队而言,成都这座城市正为他们追赶梦想提供了不断上升的平台,这种进步从观鸟者、乡野走廊的队员,以及前来参加自然教育课程的人数增长上就可见一斑。
↑蒋志友与“蓉宝”
起初,乡野走廊只有他和另外三位小伙伴。“后来,不断有人加入进来,包括中科院里的研究员、各行各业的公众爱好者。参与观鸟活动的人,也从2016年的百十来人,到现在的过千人。”蒋志友回忆。
而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蒋志友和他的团队还将会很忙。“暑假期间,乡野走廊将有十几个营期预备开营,目前已有200多个家庭报名。我们将会前往西双版纳看昆虫,去喇叭河观鸟寻兽,去蒙顶山探秘四川最美的古村落。”自然里的生命故事,将在他们的旅途中徐徐展开。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 | 叶燕 吕佳羽
摄影 | 王红强
部分图据蒋光丛
成都极美小分队、红星新闻
成都发布编辑 | 田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