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创造了那些横扫欧亚大陆的业绩。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

区区十万大军,短短几十年就征服了西夏、西辽、花剌子模、金朝几百万、几千万人口的政权!此后进一步扩张,占地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

为何与曾经的强国作战如此困难?要了解这里的门道,就得从蒙古的军事优势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蒙古人作战时的骑兵战术。

在很多游戏和小说中,蒙古骑兵都采用了所谓的“休息战术”。说白了,他们就是利用骑兵和弓箭的远程输出来打击远程攻击力不如自己的对手。

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安息人的射箭方法活跃于公元前二世纪四百年。当时的炼铁、制弓等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当时的游牧民族可以利用这一手在战场上稳定地压制对手。

但是蒙古崛起的时候,已经是13世纪了。且不说南宋时期人们能佩戴的床弩、大黄弩,就连毁掉骑士时代的欧洲弩也已经开始出现。如果真的纯粹采用这种休息方式,蒙古骑兵恐怕就会被杀得精疲力竭。

其实,当时的蒙古在之前的激烈战争中,已经逐渐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的骑兵战术。

与一些网友想象的不同,13世纪的蒙古军队中,重骑兵占40%,轻骑兵则占60%。他们采取的是骚扰和奇袭的战术思路。战斗中,轻骑兵首先远距离射击杀敌,重骑兵则在火势已近时投入战场收割人头。

当然,杀戮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利用这种火力掩护、骚扰敌人,打击对方的士气,消耗对方的耐心。而当对方大军陷入混乱的时候,就轮到蒙古重骑兵冲锋陷阵,在近战中一举消灭敌人。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遇到强敌,这个过程会重复几次。如果即使在这样的打击下,对方士气依然旺盛,那么他们就会改变策略,扰乱对方的军事布局和部队秩序,最后派出重骑兵来完成。

可见,在蒙古骑兵战术中,重骑兵是他们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可能会想,蒙古一个游牧民族,哪来这么多重骑兵?事实上,在西征过程中,单就重骑兵的土豪程度而言,蒙古并不输给西方重骑兵的“铁罐子”。

仍然是源自小说和影视剧的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欧洲骑士才是真正的铁罐子。比如《刺客信条》、《全面战争》等游戏中,欧洲骑兵的板甲确实很吸引人。人类的眼球。

但事实上,板甲在13世纪并没有出现,欧洲骑士只穿着防御力较低的锁子甲。相比之下,蒙古人灭金国后也效仿了。女真骑兵的原始装备“铁塔”和“拐马”也在蒙古骑兵中普及。

更可怕的是,蒙古作为草原国家,对战马的运用也极其丰富。

蒙古西征军几乎都是骑兵。这些骑兵除了每个人胯下的马匹外,还经常携带几匹可以随时轮换使用的马匹。这些马很方便

改变骑行和交通工具,加快行军速度;其次,还可以从马奶中获取部分食物,缓解军粮供应的后勤压力。

冷兵器时代,装备齐全的马匹的军队是凤毛麟角。行军速度的提升除了可以节省体力,增加军队的战斗力之外,还可以让军队快速集结和分散,足以影响一场战斗的胜败。

当然,无论是战术还是装备,都只是“神器”级别的东西。在古代,同时具备这些优势的游牧民族或许并不存在,但他们都无法同时压倒亚洲和欧洲的力量。

这就带来了蒙古的另一个优势——分封千户。1206年,成吉思汗将所有蒙古族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然后由他的英雄贵族担任“千户户长”来管理。

乍一看,这似乎是创业成功后给创始团队的一大笔钱的分配,但对于蒙古这样的游牧民族来说意义重大。原来松散的蒙古部落不再以血缘划分,而是以千人划分。以户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说得好听一点,这样可以避免蒙古各部因琐事争吵而内讧。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与八旗制一样,千户制实际上是一个相互重叠的军事管理体制。千户对万户负责,万户直接效忠成吉思汗本人。

就这样,原本因为战争和掠夺才勉强整合在一起的蒙古各部落,在“千户封建制度”的整合下,越来越像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西征时,成吉思汗依靠千家万户作为节点和单位,像一根手指一样指挥着整个蒙古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千户制的建立虽然弥补了蒙古帝国崛起的缺陷,但此后万户、千户甚至百户成为新的贵族,掀起了另一波浪潮的奋斗。为了修补千户制度,蒙古中央政府以“懦弱的质子军”的形式不断安抚和监视这些新贵族。

就这样,新的BUG、新的补丁层层出现,最终导致成吉思汗、蒙哥等德高望重的领袖去世后,蒙古再次分裂。这也证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适应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