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在20世纪70至90年代,涌现出多部重要的历史地图集,其中,《中国史稿地图集》编绘出版后,得到了社会的良好反响,为中国现代历史地图集体系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史稿地图集》是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的组成部分。1956年年初,中央请郭若沫主编一部干部读物《中国历史》,经过两年的筹备,编写工作于1958年年底开始。1962年,此书定名为《中国史稿》,所以所附地图集亦名为《中国史稿地图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写工作一开始,郭沫若就向编写组提出:“作为干部读物,在史实的比例、章节的安排、行文的风格等方面,都要活泼些,不要太呆板了;同时,要吸收史学界现有的成果,使它具有正确的思想、严密的结构和独创的风格。”

所以,郭沫若决定“这部书要做到文图并茂,图谱出专册,书内有插图,书后附年表并有历史地图集”。郭沫若特别提到历史地图,“应有的历史地图,要求编绘达到一定水平”“必须尽可能编绘,使读者有比较准确的历史地理的概念”。

所以,在《中国史稿》编写之初,“就组织力量分别编绘应有的历史地图,选编有关的图版及插图。第一册中的地图及图版经过郭老一再审阅,才定了下来。《中国史稿地图集》的书名也是郭沫若所题,可见郭老对地图集的重视。后来,因为地图多了些,出版部门认为制图困难,装订费时,颇有难色;这就不得不采取另册出版的形式了”。于是在1979年出版了上册。1990年又出版了下册,以配合《中国史稿》第四、五、六、七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有大小地图74幅,下册有大小地图117幅,除两册均置于卷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外,共计历史地图189幅,在清末以降,1990年之前除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外的主要历史地图集中,居于前列。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于1979年初版后,由于丰富精深的内容,美观的制图,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于1982年被定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先后重印和再版多次,在上册的第二次印刷本的封底,就标明了“高等学校试用教材”的字样。1995年,《中国史稿地图集》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充分反映了该图集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对其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总结其特点如下:

1. 反映历史内容的综合性。《中国史稿地图集》改变了以往历史地图集以历代疆域为主的格局,反映了广阔的历史内容,除疆域政区外,还包括了原始社会遗址、阶级斗争形势、战争、水利工程、城市分布、城市形态、中外交通、工商业、经济、民族、科技、作物等诸多领域,大大拓宽了历史地图所表现、反映的历史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在《中国史稿》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缔造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祖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都是我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实现祖国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和解除外来的民族压迫,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为中国历史所表现的内容做出了科学的阐释,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中,谭其骧也对“历史上的中国”进行了阐释,指出:中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我们需要画出全中国即整个中国历史的地图来,不应只画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范围要包括各个时期的全中国。……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基础上,《中国史稿地图集》的地图编绘则充分体现出这一科学理论。在下册的《编后记》中,编者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直到清乾隆时期才最后完成全国的大统一。它是中原王朝和边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关系自然发展的结果。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宰割,我国丧失了大片土地,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这部图集,就是以清朝前期全国大统一的版图为基点,作历史回顾的。”

在《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出版后,刘寅年、卢运祥即指出:“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则一反这种传统的历史地图编制方法(指以王朝疆域为内容的表现方法),坚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着重探求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土地上共同活动的历史地理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地图表现方法的规范性。《中国史稿地图集》是一部现代历史地图集,其制图是由地图出版社(现中国地图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卢运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刘宗弼等专业地图工作者与历史地理学者共同完成的,其底图选择、经纬投影以及古墨今朱的古今对照表现方法,都体现出了当时历史地图制图的科学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地图底层信息的学术性。《中国史稿地图集》图稿的编绘是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学与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不但其内容反映了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学术和学科方法的进步。如历史地图中的海岸线、河流、湖泊等,都进行了复原,与地理底图中的今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读者很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册前三幅历史地图,分别为:“原始社会遗址”“黄河长江流域原始社会前期遗址(旧石器时代)”和“黄河流域原始社会后期遗址(新石器时代)”,汉长安城图中更是区分了“城墙、宫墙”和“尚在发掘的宫墙”,既是编绘团队吸收考古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又普及了考古学知识和方法。

《中国史稿地图集》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其很多图幅标注了标准年代,尤其是疆域政区图,这是中国历史地图科学化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诸多标准年代未能有地理志或地理总志作为支撑,需要大量学术研究工作进行复原,工作量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如《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前506年)》《战国时期形势(前291年)》《唐代大运河和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741年)》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事件也多标出年份,若是超过一年的历史事件,如农民起义、战争、游历等,亦会标出其起止年代,如《楚汉战争(前205-前202年)》《法显西行(399-413年)》《隋末农民起义(611-623年)》等。即使是建置形势图,亦会标出年代范围,如《唐代贞观、总章年间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都护府(640-669年)等,进一步增强了历史地图所表现时空范围的准确性。

如前所述,《中国史稿地图集》具有综合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学术性四个重要特征,是中国现代历史地图集中重要一部。尤其是综合性,是其对于中国现代历史地图集发展史的重要贡献。

故,1979年出版的《中国史稿地图集》则成为这几十年中国现代综合历史地图集的先驱和代表,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设、历史学与地理学知识与研究成果的普及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

孙靖国

吉林省吉林市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中国史、地图史研究。著有《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等,在《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辑室主任。

【孙靖国.由读史地图到历史地图——谈《中国史稿地图集》对中国现代历史地图集发展的影响[J].《郭沫若研究》第1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有删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