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对于正常的细胞,死亡也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一环。细胞凋亡就是一种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基因严格调控激活细胞凋亡的通路,通过死亡维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但不是所有细胞都会本分地接受死亡的命运。癌细胞就是个特例,它们拥有的大量突变,帮助它们逃避细胞凋亡,成为在体内肆虐的“不死”细胞。

了解到癌细胞不死的原因,如果我们能重新开启癌细胞凋亡通路的开关,是不是就可以找到对抗癌症的新武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带着这样的想法,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试图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中寻找答案。生发中心是抗原特异性B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在淋巴滤泡内形成的结构。在这里,生发中心B细胞经过分化、成熟,最终形成记忆B细胞或浆细胞进入淋巴循环。

显然,生发中心对于形成抗体、对抗外来病原体很重要。但与此同时,生发中心也孕育着致命的危险。

生发中心B细胞还是多种淋巴瘤的源头,常见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就是其中之一。B细胞淋巴瘤蛋白6(BCL6)就是促进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推手。作为一种转录抑制因子,BCL6会抑制参与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它们在DLBCL中常常会功能失调,大量结合细胞凋亡基因的启动子,抑制其表达,后果就是维持癌细胞大量增殖的状态。

因此,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通过抑制或降解BCL6,我们或许能找到抑制DLBCL等癌症发展的新策略。

在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中,这些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就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化合物,通过连接BCL6与一种转录激活因子,重新激活了癌细胞的凋亡通路。这项突破有望为部分淋巴瘤的治疗提供全新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种能抑制或降解BCL6的化合物,它们可以在体外实验中杀死DLBCL细胞。但这些化合物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它们通过功能丧失(loss of function)的机制发挥作用,也就是说,需要实现对几乎所有BCL6分子的抑制或降解才能起效,否则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就是不完全的。

既然“抑制”的策略极为苛刻,只需要改变一部分BCL6转录状态就能发挥作用的功能获得(gain of function)机制受到了斯坦福团队的青睐。尤其是在治疗体型较大、血管化不良因而药物难以富集的肿瘤时,功能获得策略有着明显的优势。

研究团队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一种名为化学诱导临近(chemical inducers of proximity, CIP)的技术。简单来说,CIP就是使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两个蛋白靠近并发生蛋白质互作,进而调控细胞进程。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就合成了一种这样的分子:分子的一端是BCL6的结合靶点,另一端则与转录激活因子BRD4结合,就如同一根线将两个蛋白绑定在一起。这种全新的分子化合物与BCL6、BRD4形成了复合物,BRD4的存在强有力地激活了原本被BCL6沉默的基因表达——包括那些参与细胞凋亡通路的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团队用功能获得策略设计出的分子,通过实现BCL6与BRD4的互作,激活癌细胞凋亡通路(图c)(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研究团队将这类新型分子命名为转录/表观遗传CIP(transcriptional/epigenetic CIP, TCIP),并且从中筛选出了功能最强的分子——TCIP1。在基因组的BCL6结合位点上,TCIP1将与BRD4的结合能力提升了50%,显著加速了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迅速进入转录延伸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CIP的合成过程,右上角为TCIP1的分子式(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团队利用TCIP1治疗DLBCL细胞系,发现其上调了数百个基因的表达,其中很多已知是BCL6靶向的基因。在体外试管实验中,TCIP1有效杀灭了表达BCL6的DLBCL细胞,包括对化疗具有耐受性、TP53突变的细胞系,表明TCIP类化合物有潜力成为一类全新的抗癌分子。

除了促进癌细胞的凋亡,研究团队观察到,TCIP1还下调了著名的致癌基因MYC的表达。目前,TCIP1下调MYC表达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论文指出,TCIP还可以被设计用于激活衰老细胞中的死亡通路,激活治疗性或单倍不足基因的表达,激活免疫治疗中新抗原的表达,或是通过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实现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同期的评论文章则指出,除了实验中的DLBCL,这一策略还可能应用于其他表达BCL6的淋巴瘤(例如滤泡性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的治疗。此外,该策略在再生医学、发育失调的治疗中也拥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1] Sai Gourisankar et al., Rewiring cancer drivers to activate apoptosis. Nature (2023). DOI: /10.1038/s41586-023-06348-2

[2] James D. Phelan & Louis M. Staudt. Double-headed molecule reprograms cancer cells. Nature (2023). DOI: 10.1038/d41586-023-02213-4

▼首期细胞和基因疗法科学讲座

点击图片立即观看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