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芭比》,来聊聊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之前《芭比》让男性破防上了热搜,我还以为有什么特别极端的内容,但看完发现《芭比》并不是女权电影,顶多是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平权电影。对于现实中两性话题的讽刺程度,还不如杨笠的一段脱口秀。

影片里有一个我相信身为女性都能感同身受的细节。芭比和肯来到现实世界后,面对周围人的目光,芭比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而肯却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别人对他的示好。

芭比不明白自己怎么了,是不是坏掉了?直到一位女性告诉她,这就是焦虑。

是女性在“父权制“下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的男凝的检讨和审视,是顺从权力结构而束缚自我产生的自卑和迟疑。

但是肯在芭比乐园中不也是这样吗。
没有人在意他到底是谁。
表面上作为芭比男朋友,实际只是芭比的附庸。在每晚闺蜜之夜的芭比乐园里,肯连一张属于他和芭比的双人床都没有。
就算在现实世界被抓去警察局,他的名字也不叫肯,而是AND KEN。

还有那位美泰公司的职员,看到其他男性纷纷自报头衔时,他无地自容:“我没有头衔,那我就是女人吗?”

以及另一位男性艾伦。人物原型其实是美泰在1963年推出的玩偶,后由于销量太差而停产。电影里的艾伦不够帅气,不够多才多艺,不够自信,在被肯“洗脑”的肯的乐园里,一样没有容身之地。

因为在父权社会,性别不是身份,而是一种相同的处境。

这才是《芭比》真正想要表达的。它不仅仅只站在女性这边,而是平等地告诉每一个人,当权力结构中性别不平衡时,受害者是在座的所有人。
就如波伏娃所说,男人和女人并非对立的敌人,女性主义要改变的是不平等的思想、霸权的理念,并不是要打倒具体的每一个男人。

所以我其实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看完会破防。这部电影没有任何极端地表达,只不过用非常直给的方式讽刺了一些现状。
况且你能从中看出女性导演在处理结局时的温和,无论是芭比还是肯,他们最终都在追寻同样的东西,即生命的意义。

我是谁,谁又来定义我。

“我来看我的妇科医生。”
电影最后,即便芭比在现实世界见识到了“藏得更好”的父权制,体会到了人间百态。她也没有选择回到看似完美的芭比乐园,而是决定坦然面对复杂情绪、橘皮组织与衰老,从了解身体开始,成为一个由自己主宰的,真实的人。

而肯,又何尝不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