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专访 | 夏侯文:他创造了“龙泉青瓷”历史

与夏侯文大师的对谈是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的。尽管已是89岁高龄,屏幕那端的夏侯文依然精神矍铄。

他的回答足够细致、专业、生动。在龙泉青瓷领域已躬耕60多年,夏侯文从记忆中调取片段,讲述了一个个承载着历史厚度的故事。这些故事关乎龙泉青瓷技艺的突破,关乎中国陶瓷“走出去”的探索,也勾勒出一位“爱动脑筋”的匠人永无止境的创新之路

1963年,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的夏侯文被分配到龙泉瓷厂。当时的瓷厂,距离县城尚有37公里,条件不可谓不艰苦,“但我们那代人,不计较这些东西,再艰苦我们都能熬过来。”夏侯文不仅是“熬过来了“,还做出了划时代的工艺创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侯文在龙泉瓷厂旧址合影(后排右六) 图/嘉宾提供

1967年,中国与挪威签订文化合作协议,将在那里举办“中国陶瓷现代展”。夏侯文毅然决然接下了为龙泉青瓷设计参展瓷器的任务。尽管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了不少支持,但他仍苦恼于没有足够的资料来进行研究。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直接写信给国务院寻求资料支持。

没想到去信有了回复,不到半个月,他就收到了想要的关于故宫、延安、遵义等诸多资料。最终,夏侯文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顺利拿出了参展作品《大众瓶》,其后来不但为挪威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成了龙泉青瓷的代表作之一 。

龙泉青瓷外销已有千年之久。依赖古丝绸之路,龙泉青瓷曾出口到阿拉伯国家甚至更远的欧洲。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泉青瓷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大杀四方。在广交会上,有外国商人提议将龙泉青瓷做的薄一点,以此减轻重量,从而节省运输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夏侯文设计的薄胎青瓷茶杯 图/嘉宾提供

夏侯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创新可能,果断着手开始研究,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龙泉青瓷烧制模具从两块改到一块,成功研发出了薄胎青瓷,将青瓷重量减轻了1/3,订货量也因此增多。这是夏侯文在龙泉青瓷工艺史上的又一次创举。

他还在青瓷釉下彩的烧制上填补了历史空白,为没有花纹和装饰的“裸体瓷”添了“花儿”;甚至在龙泉青瓷的日用化过程中,不仅保有了青瓷的艺术性特征,也进一步提高了其耐用性,从历史传承角度上延长了龙泉青瓷的生命力。夏侯文的母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建校60周年时曾评价他“创造了龙泉青瓷历史”

1993年,夏侯文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他在技艺上的一次次改良和创新,也为龙泉瓷厂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推着龙泉青瓷更好地“走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侯文年老后坚持创作 图/嘉宾提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延续艺术的生命。”在龙泉青瓷这条道路上行走了几十年,夏侯文始终以“动脑筋”为“武器”,直面每一次挑战。他的匠人之路与“创新”交织,匠心致创新,创新亦锤炼匠心

而今,夏侯文也经常在展览上看到年轻一代的作品。他欣赏他们大胆的表达,看到比自己年轻时更大胆的设计,他会非常欣慰。在这条无止境的创新之路上,夏侯文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要自己会设计、能制作且不断学习,才能把龙泉青瓷一代一代更好地传下去。”

//END

《中国匠人》

网易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习生王雨彤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