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大多数情况下,生物必须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人们通过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互助精神。而这种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为他人做出的贡献。贡献越大,回报越大;反之亦然。当你受到别人的恩惠时,你必须尽力报答甚至更多地报答,当你以后有困难时你会再次得到帮助,对于一个人类集合体的国家也是如此。众多国家之间,相邻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较大的交往。

我国与邻国之一的缅甸也有着长期的交往,彼此之间有着比较深厚的关系。在这些联系和交流中,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是二战期间我们驻扎印军并肩作战消灭日军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正式对日、德宣战,并开始援助英国、苏联和中国。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航道中断,美国只能通过滇缅公路向我国运输物资,然后在西南转机后运往全国各地。日本闻讯,立即出兵进入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孤立中国,进而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除了中国之外,日本还将战火蔓延到整个亚洲,使许多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陷入危机,缅甸也不例外。为了抵御日本的进攻,阻止他们的所谓“大东亚共荣计划”,被侵略国家也走上了相互合作的道路,携手抗敌。被入侵国家之间的物资交换和相互支援是战争提前结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中缅公路是国际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保护这条公路的安全成为两国的共同任务。不过由于当时缅甸已经成为殖民地,并且被日军占领,所以我国派出了大批援军前往缅甸战场与日军作战。战斗到死。

中国共出动40万远征军,征战缅甸战场。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他们历尽艰辛。这条路上,远征军将士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物资短缺,大多时候都是饥肠辘辘,行色匆匆,不少士兵在长途跋涉中因病受伤,但没有足够的物资。药物给他们治疗,结果部分远征军死在了途中。而且,从中英军事同盟来看,中国除了在缅甸战场上与日军激战外,还要掩护英国联军作战,压力巨大。当战场从中国大陆转到缅甸时,中日武器装备差距依然没有改变。相反,远征军因为不在当地作战,还是有很多劣势。因此,远征军在支持英军和缅甸人民抗击日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伤亡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经过三年的激战,我们终于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军近10万战士为了夺回缅甸50多个城市而英勇牺牲在缅甸战场上。这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面对这一遗憾,缅甸政府也发表讲话,承诺为缅甸战场上英勇牺牲的10万英雄修建烈士陵园,让他们在缅甸安息。然而仅仅几十年后,缅甸当局竟然亲手抹去了10万中华英雄的丰功伟绩。缅甸政府想设立市政厅,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住处。但谁也没有想到,面对这样的情况,缅甸政府居然想要对中国烈士陵园做出想法。此消息传到中国,引起中国人民强烈不满和当局抗议,但缅方却视而不见,执意推平埋葬10万英灵的墓地,修建高楼。

过去,缅甸人民也对这些仁慈的人们心存感激。然而,历经岁月沧桑,未曾遭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早已忘记了这份恩情,将曾经得到的援助和恩惠都抛在了脑后。心中只剩下对经济利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