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华人在新加坡说汉语被骂的新闻。

“我是高贵的人,你凭什么和我对话?”

“说汉语?给我滚回中国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知道,在整个新加坡,华人占有比例高达七成。但令人意外的是,当地华人却拒绝说汉语,反而将说英语当成是一种骄傲,就连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也是英语。

那么问题来了,新加坡和汉语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会如此敌视?

他们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对英语情有独钟呢?

1、英国的“去殖民地化”运动

想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新加坡的独立开始说起。

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为增加对中国贸易,英国打通了马六甲海峡,不久之后,东印度公司负责人斯坦福发现了新加坡,并正式将其划归为英国的殖民地。

后来,随着船舶业的发展,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为新型的商业港口,新加坡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口,来此地淘金、做生意。

其中最多的,便是华人和印度人,其中又以华人的数量最多。

此时,在英国政府的管理下,新加坡一派欣欣向荣,当地人对英国殖民者的态度也十分友好。但这种合作关系,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将英国拉入了战争泥潭,也让他开始和这些殖民地失去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日军为扩大战果,进军东南亚。新加坡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但英国军队连象征性防守都没有,直接将整座城市拱手让人,这让英国的公信力大大下降。

二战结束后,由于去殖民地运动的兴起,以及当时的英国国力日益衰退,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低。因此,英国开始尝试放弃自己在东南亚的一部分利益。

至此,英国政府开始推广和帮助东南亚各国家的独立运动。

此时的新加坡,虽然对英国不像之前那么亲切,但他们也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岛国,离开英国这个大腿,想要独立生存,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思量再三,刚刚上台的李光耀,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推迟新加坡独立时间,改为成立自治邦,李光耀担任自治邦的首任邦主。

但很快,李光耀便发现,自治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新加坡宣布独立后不久,当地的外资担心受到当地反殖民地组织的攻击,开始相继从新加坡撤资,当地经济开始快速衰退。

这让李光耀意识到,新加坡绝对不能独立,如若不然,等待他们的将是万劫不复。

但英国此时正在推进去殖民地运动,已然靠不住,不靠他们,自己又能依靠谁呢?再三考虑后,李光耀将目光放到了北边的马来亚上。

2、并入马来西亚后的危机

李光耀之所以青睐马来亚,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历史,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且都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港口,既然利益一致,那么谈起合作来就容易得多了。

李光耀本以为马来亚会非常干脆的接纳他们,没想到刚一谈判,他就摔了个大跟头。

虽然新加坡的加入能增加马来亚的税收,减少当地财政赤字。但这在当时马来亚领导人东姑阿都拉曼看来,都不及华人对马来亚的入侵来的危害大。

当时,马来亚的人口,主要由三大种族构成,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

如果新加坡并入马来亚,那马来亚的华人人口就会从原来的37%上升到42%,成为当地的第一大种族,且当时马来亚的经济命脉,大都掌握在华人和印度人手上。

因此,东姑阿都拉曼担心,新加坡加入马来亚后,华人在当地的威信度会大大提高,之后严重影响到马来人的统治,这是东姑阿都拉曼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通俗点讲就是,东姑希望马来亚是马来人的马来亚,而不是华人或者印度人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光耀提出一个建议,便是让附近的其他英属殖民地,例如北婆罗洲、沙捞越和新加坡一起,都并入马来亚,如此,人口压力就会大大降低。

对此,东姑阿都拉曼欣然同意。

就这样,在多方的努力下,1963年,马来亚正式脱离英国的管辖,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新加坡,也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份子。

李光耀本打算,在马来西亚的庇护下,大展拳脚好好干一场,却没想到,东姑阿都拉曼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在东姑看来,即使有北婆罗洲和沙捞越的加入,华人对马来西亚的威胁还是太大了,因此他提出,要建设一个“马来人至上”的马来西亚,让马来享有额外特权。

如此无理的要求,李光耀自然不会答应。

在他看来,马来人和华人、印度人都是平等的,不能说马来人在当地相对弱势,便能掌握特权,如此,对其他两个种族来说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

因为这件事,在未来的两年里,李光耀和东姑一直争论不休,也直接导致了华人和马来人的冲突。仅在1964年一年内,便爆发了两次大冲突,导致45人死亡,563人受伤。

眼见和李光耀谈不拢,1965年,东姑彻底放弃了谈判,要求新加坡在限期内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如若不然,将停掉与新加坡的一切业务往来。

得知消息后,李光耀直接懵了,因为他知道,此时新加坡还没做好准备,现在退出,会导致整个国家陷入孤立无援状态,那个时候,新加坡就真的危险了。

他该如何抉择呢?

3、新加坡独立与废除汉语运动

纵使万般不舍,但东姑就是不带他玩了,无奈,李光耀只能含泪接受了这个事实。

1965年8月,李光耀怀着悲痛的心情,宣布新加坡正式独立。这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面前,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要知道,当时新加坡的一切资源,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就连淡水也是如此,没有了马来亚的支持,用不了多长时间,当地百姓怕是连水都喝不上了。

也正是因为此,为了让新加坡生存下去,李光耀在短时间内,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其中有一条便是抛弃汉语,将英语定为新加坡的国语。

此举遭到当地华人商会的强烈反对,但李光耀并没有妥协,反而据理力争,对这些华商下了死命令:“我不可能让汉语成为新加坡国语,除非打到我!”

有人可能会问,新加坡超过70%都是华人,为什么要定英语为国语呢?即使是要振兴经济,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当然有,在当时的李光耀看来,新加坡虽然说汉语的人居多,但将其作为国语,毫无疑问有着相当大的劣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是不可能独自作为一个国家,在东南亚生存下去的。为了发展,横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投靠中国,一条是投靠欧美。

以当时1965年的国际形势来看,李光耀自然更倾向于后者。之所以选择英语为国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英语是当时国际通用语言,适用范围更广,另一个是为了和我国撇清关系,以更好的倒向西方。

从李光耀的种种做法来看,此时的他,已经将新加坡当成欧美在东南亚地区的代言人了,且为了保持这个身份,他们愿意做出任何牺牲,哪怕和老祖宗划清界限。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李光耀的选择不可谓不对。

也许他已经预料到,中华民族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崛起,但那也已经是未来的事。新加坡等不起,当地的人民更等不起。为了发展和生存,投靠西方,是李光耀唯一的选择。

除此之外,种族问题,也是李光耀需要考虑的。

当时,新加坡种族的构成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如果单把汉语拿出来当成国语,必然会引起其他两个种族的反感,进而导致1964年的悲剧再发生。与其如此,还不如选择英语这个外来语种来的稳妥。

就这样,在李光耀的一锤定音下,英语正式成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不得不说,李光耀的政策,的确从根本上拯救了新加坡。在西方国家的援助下,新加坡进入快速发展期,将马来西亚远远甩在后面,成为辉煌一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有如今的成就,英语功不可没,但在推广的过程中,李光耀没少遇到麻烦。

要知道,当时在新加坡的华人,很多还是第一代移民,他们对大陆有着很深的感情,向他们推广英语,无异于自取其辱,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的。

对此,李光耀很聪明,他并没有将英语推广重心放在这些中老年人身上,而是放在那些还没有进入,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在他看来,年轻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只要在他们之中推广英语,一代人之后,汉语基本上就会在新加坡灭绝。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李光耀的做法,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站在我的立场来看,对李光耀这个人,我是无论如何都喜欢不起来。毕竟他抛弃了自己的根,转而投入西方人的怀抱中,我想无论那个国人,都会对他的选择耿耿于怀吧。

但对于新加坡人来说,他毫无疑问是拯救国家的大英雄,“国父”之称,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