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长安三万里》后,感触颇多。有人被李白历经劫难后,发自肺腑的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万泪目。也有人觉得李白就是把高适当成了“钟无艳”,只有在自己有事的时候才会想起高适。而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李白,不一样的高适。也许两人从相识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中,李白与高适少年相遇,两人意气风发,都有着赶往长安去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宏图。当时李白文武双全才华横溢,倜傥不羁,不拘小节,以大鹏自比。着实让高适羡慕不已。

而高适性格坚毅,为人质朴,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性格截然不同李白与高适,却结成亲密的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虽家中殷实,但却是商人之子,在那个重农轻商的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可以想象,在李白的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多少不公。可是这一切并没有让李白产生自卑,反而持才自傲。但在长安行卷时,屡遭失败,李白也只是认为那些官员是有眼无珠之徒,一笑而过,似乎并没有放在心上。

但是李白真没把这些挫折放在心上?

在尝试多次行卷不成之后,李白决意回扬州。没过多久,李白便名动天下。高适想起与李白有一年之约,便南下扬州寻访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适寻得李白时,李白早已忘了这一年之约。此时李白名声虽大,但高适只是见到一个放浪形骸,不思进取,沉溺于酒色之中的李白。

再看另一边的高适。高适虽是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在长安虽有祖上旧识,但鲜有人愿意帮他。在岐王的引见下,高适放下身段,放下尊严,给玉真公主舞剑,以期博得赏识,可是最终还是天不遂人愿。高适与李白一样,黯然地去往扬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在扬州,高适为了激起李白的雄心壮志,与裴家小姐比武,不料高家枪终败给了裴家剑。高适受挫,立志回乡修炼武艺,潜心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李、高二人都无法打破门第所筑的壁垒,俱是失意去往扬州,可是两人面对挫折的态度截然不同。剧中李白想要写出一首能超越崔颢所写的《黄鹤楼》的诗。其实这也是暗示着李白想以自己的才能去打破这个“壁垒”,李白的敌人也就是“门第”、“阶级”。而高适则把自己当成了“敌人”,回乡修习,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也许是缘由俩人出身不同的缘故,但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李白与高适的人生路途开始发生了变化。

高适在乡苦练武艺,“听”书写诗期间,李白的父亲去世,李白被两位兄长赶出家门。在李白将要入赘安陆许家之前,来到梁园找寻高适,这是李白第一次主动找高适。高适不赞同李白入赘,而李白则听从了孟浩然的意见,决心入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李白在黄鹤楼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黄鹤楼》相比。虽然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是趁兴而作的诗句,如何比得上被誉为古今第一绝句的《黄鹤楼》?连当时的店小儿都觉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如《黄鹤楼》,李白会不自知?也许这首诗只是了却了李白当初的心愿,可见此时的李白已经自暴自弃,屈服于命运了。

天宝元年,在玉真公主以及贺知章的推举下,李白终于梦想成真,得玄宗青睐,入朝为官,供奉翰林。但此时的李白依旧不能一展抱负,整天陪在玄宗左右,给皇上写诗文娱乐,似乎李白成为了一个博君一笑的“戏子”。这也就是为什么高适接到李白书信进京后,会看见李白纵情酒色,浮夸奢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适当晚就离开李白了,当时杜甫原以为高适是埋怨李白忘记举荐高适一事。但高适却并不是因为此事而离开李白,因为高适是懂李白的,剧中高适对杜甫说:“他这一醉,几时能醒啊。”足见高适理解李白的“落寞”,也明白,即便李白举荐高适,玄宗也不会重用他。

第二年,高傲的李白遭受排挤(剧中没说明,但很多人都听说过“力士脱靴”的故事),被踢出朝堂,李白再一次找到高适。不同于前两次面对失面而沉沦酒色的态度,这一次李白选择了修仙。这年似是李白在追寻年少时的愿望,但是形式上虽有了不同,实质上李白依然在逃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李白不同,高适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无论是在长安受挫,还是在扬州受挫,高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一条路,就是提升自己,投军建功。哪怕是入哥舒翰的幕府,作一个文人记室。高适都是坚定着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俩人的出身,俩人的才华,俩人的性格,决定了俩人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多岁便名满天下,豪气洒脱,人缘极好,哪个人不羡慕?人至中年依旧坚韧刚毅,厚积薄发,终达心愿,哪个人不为之动容?少当为李白,壮应如高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