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的劳模工匠我们非常渴望通过继续学习提高自身工作本领,弥补自身短板和不足,成为一名知识型的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谈起自己的工作心得,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有很多话要说。

择一事,钟一生,是劳模“匠心”精神最好的印证。伴着每一天朝阳升起,陪着每一个夜幕降临,步履匆匆间,黄云娜、董宏涛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不分春夏秋冬,用青春书写着平凡劳动者的故事。

2020年9月17日,在得知陕西省首届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免费为职工提供学历教育机会后,黄云娜和董宏涛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学习,与来自陕西全省各地市各行业的45名劳模工匠一起被录取为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生,开启了他们的求学之路。

筑匠心 做技术“守门人”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这是董宏涛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三十年来坚守的信条。作为全国劳模的他,从货车检修、客车检修到车辆乘务工作,再到动车组机械师,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以“匠心”守护着修车人的“初心”。

刚接触修动车,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仅仅只是动车的系统电路图就有100多张,不会怎么办?那段时间他见人就问、不懂就查,甚至追到厂家技术人员家里去请教,有时一连好几天泡在车间,对照图纸反复的去研究,慢慢地他掌握了原理,熟悉了构造。经过6个月的集中训练和层层选拔,他如愿成为全国铁路首批动车组机械师。

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董宏涛也不会放过。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反复去实验,通过多次现场“会诊”,发现故障只在动车组运行时才会出现,一入库就消失了。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他想到一种办法,让动车在库内低速运行,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查,就在晃动电器连接线的时候,故障再次出现,经过进一步检查,他发现这是因为电气连接器插头插针缩针导致接触不良而造成的误报,并且在第一时间解决了问题。

与董宏涛类似,82年出生的黄云娜现任五环集团生产技术处操作技术管理员,多年来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苦练操作基本功,在工作中勇挑重担,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织造车间值车工来说,机下打结是一项基本技能。黄云娜刚上岗时,由于机下打结技术不过关,接断头速度不够快,难以达到工作指标。但她没有放弃,反复刻苦练习。下班后,黄云娜就在宿舍楼道练习机下打结技术。她在每个手腕上挂上半公斤重的沙袋,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别人每天接500个断头,她要接1000个甚至更多,手指被纱线勒出一道道血口,便缠上胶布继续练,最终练出了每分钟接40多个的好成绩。

守初心 做技术“带头人”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用八分之一的人生来研究一项技术,值得吗?董宏涛告诉了我们答案。

2017年大抵是他最惊喜的一天,在研制“研磨子”(动车组踏面清扫装置)的10年里,他和小组成员先后尝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专用工具,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他偶然间注意到自行车的闸把,也就是自行车的刹车手柄可以通过刹车线改变力的传导方向。根据这个原理,他制作出了只需一人就能轻松完成的专用工具,将更换一个“研磨子”的作业时间从30分钟缩减到了5分钟,极大地提高了检修作业效率。

劳模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坚持不懈,也是对工作的不断创新。董宏涛告诉记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利其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时候既耗时又费力,但只要不放弃,总有惊喜。

过去一年,董宏涛带领“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围绕动车组、机车车辆关键部件的检修技术检修开展研究,10项成果入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成果评选、2项成果分别获得西安局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设计的“机车车辆传感器关键尺寸测量工装”“动车组轴箱定位节点压装机压装辅助工装”“变压器膨胀油箱油温、油位测量工装”“动车组轮对轴径测量辅助工装”4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纺织行业深耕了20余年的黄云娜也始终在不断创新,面对集团开发的高难度品种交期紧张的情况下,黄云娜主动请缨,经过反复尝试,独自摸索出了“强捻布操作法”。并将该方法推广到整个车间,圆满完成了交货任务,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17万余元。

“作为操作尖子,就应该发挥技术优势,啃最难啃的骨头”在采访过程中,提起这些,黄云娜流露出满满的自豪感。她说,在未来的工作中,仍然会在岗位上挖掘自己的潜力,坚持创新。

勇担当 做技术“传承人”

传承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一双翅膀。创新,是对技术的探索与研发,传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文化能够五千年屹立不倒,最大的原因在于传承。不好的东西可以改变,但是好的东西要发扬。”这些年,董宏涛先后参与筹建了“动车难症诊疗组”和应急指挥台,监测动车组运行状态,处理各类疑难杂症,向大家分享自己总结的经验窍门。他还时常与徒弟们进行交流技术,帮助动车组机械师及时处理动车组突发故障和“疑难杂症”,并随时给大家提供远程技术支持。

在一旁的黄云娜也赞同这种观点,她附和道“我每天都会坚持提前30分钟进岗,做好接班准备工作,确保织布的质量。”多年来,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悉心授徒,带过37名徒弟,有23名成为生产骨干,10人被集团授予操作标兵或能手称号,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操作技术人才。

2023年7月12日,陕西省总工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办的陕西省首届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专升本学员迎来毕业典礼。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他们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他们的故事并未结束……

记者手记

永远在路上前行的他们

谈起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黄云娜,董宏涛两人都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每一条建议、每一次履职都事关群众所思所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董宏涛提出一线产业工人队伍存在实践经验丰富但基础理论欠缺的问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数量庞大,如果每一名产业工人都能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夯实理论基础,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那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他也表示,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他想继续去读研究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中。

黄云娜则选择继续扎根基层一线,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真地开展学习和调研,更加贴近群众,提出更多的“接地气”“冒热气”的意见建议。

我们总在抱怨怀才不遇,抱怨着大环境的不公,然后继续躺平。董宏涛说“人要永远向着光,向着美好的光明前行”。成功大多不可复制,或有深厚背景,或有时代际遇,但黄云娜和董宏涛他们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去干。他们的成功,是一个普通人持之以恒努力后的成功。

坚守、创新、传承……,无数平凡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劳模精神,为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本报实习记者 候思宇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