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SSD和HDD同为存储设备,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互为补充使用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而在一些其他的应用场景中则互相竞争。当互相竞争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某个相似的规格指标进行比较,以判断SSD和HDD在数据传输评级上谁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SSD耐久度与HDD工作负载评级。

SSD主要受限于NAND的闪存的耐久度规格,并根据主机写入硬盘的总数据量进行设定。

HDD主要受限于工作负载,评级通常根据主机和硬盘之间传输包括读取和写入的数据总量进行设定。

这两个较为相似的指标通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适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的。

首先来了解一下衡量SSD的两个主要指标:

l耐久度:NAND单元可以经历的PE周期数

l数据保留期:NAND必须能够可靠地存储数据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SSD耐久度与数据保留期之间是反比关系。

随着SSDPE周期的增加,数据保留期缩短,这是因为SSD耐久度基于NAND的闪存单元在经历重复的PE周期后会出现可预测的退化。耐久度评级与SSD能否将数据保留一段特定的时间息息相关,但是不应解读为它与SSD失效的可能性有重要关系。当SSD已达到耐久度评级限制时。应该停用并更换硬盘,与SSD不同的是,HDD不存在将特定组件的故障机制定义为数据传输函数的预测性退化模型。也无法对通过特定磁头传输的数据量进行磨损均衡测量。

虽然在更高容量的硬盘中安装更多的磁头和盘片,意味着每个磁头平均传输的数据会更少,但更多的组件会带来更多的潜在故障点。

西部数据多代产品数据显示:工作负载与组件数量的因素作用大致相当,在整个范围内,无论是六个磁头与三个盘片的硬盘,还是20个磁头与10个盘片的硬盘给定主机工作负载的故障率几乎相同,这也是HDD工作负载不会随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

那么SSD耐久度评级与HDD工作负载评级,对于实际的应用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SSD耐久度评级是基于其底层存储介质已知且可预测的属性,如果SSD达到其耐久度极限,则即使SSD未处于故障状态也无法再保证单个SSD能用于长期数据存储。

HDD工作负载评级不是对单个HDD级别的已知磨损失效机制的预测性预期,而是基于硬盘群的可靠性测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最好将其用作衡量特定工作负载中硬盘群的预期统计故障率的因素,西部数据所有的存储设备都是按照MTBF/AFR测量的严格可靠性标准设计和生产均可放心使用。

技术交流:

(VX)mg-smile01

(QQ)226453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