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不是换一种叫法的旅游

暑期正当时,全国各大热门城市及景点,都出现了观众爆满的情景,除了约不上票、体验感差之外,最令大家关注的是,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小学生研学活动。

不论是在各大景区还是各地的博物馆里,我们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统一服装(多数是身穿红色、蓝色、黄色的马甲)、头戴凉帽的中小学生群体,他们在举旗帜的导游带领下,穿梭于博物馆、景区中。稍微好点,会有景区或博物馆的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多数情况,旅行社或所谓的研学机构对孩子都是自由散漫的管理,一进景区或博物馆,就让孩子们四散开来,各玩各的,或者只是带着孩子走马观花似的参观,呈现出来的仅有“玩”,没有“研”。研学机构,或者说是旅行社的“变身”,疲于招揽学生、管理学生,仅限于让孩子们玩开心,确保孩子们的安全,至于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全然不管;有些机构为了体现所谓的“研”,晚上会另外给孩子们“加课”,研与学分开对待,严重影响的研学的效率与初衷。

研学旅行,本是中小学生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下,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我国从2013年起开始推行研学旅行计划,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正式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进一步支持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要求各地积极落实研学旅行政策,以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支持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如今,研学旅行却成为各旅行机构/研学机构的一块招牌,成为吸引家长为孩子报名的一种噱头。

研学旅行本身是一种研究性、探究性的综合实践类活动课程,各景区、博物馆及遗址等是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单位,在研学旅行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开发高质量的研学课程可以实现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深度学习。而研学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多方合力的结果,既有主管政府机关的指导,也要有各资源单位的参与,同时还要有相关研学资质机构的积极配合,在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各方应该自觉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实现旅游文化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使研学旅行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市场的火爆,说明当下教育需求的转变,以及教育模式的转变。各主管机关、资源单位及研学/旅游机构,要抓住时机,研发有质量的研学课程,设计最佳研学路径,让中小学生的研学课程不仅仅只有“游玩”,而要增加更多样的探究性学习,确保孩子们“不虚此行”,有所收获,度过一个知识量满满的欢乐假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