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铁路蒸汽机车的动力之源,水是千家万户居民的生命之源,水是江河湖泊奔涌不息的血脉,水是中国铁工投资市政环境公司兴水报国的情怀。
因水而生,与水结缘。自1953年成立以来,公司以铁钎为笔,以汗水为墨,先后参加国内外40余条铁路给排水建设,承建国内30余座水厂、90余座污水处理厂、4000公里管网的建设,累计供水能力500余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近1100万吨/日,书写了一部治水、护水、兴水的恢弘巨篇。
70年,与国家并进;70年,与时代同行。从“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到“两山理念”“美丽中国建设”,从抗美援越、援建坦赞铁路到援建松潘新城、建设海绵城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自主投标的市场经济,从偏居一隅到东迁国际化都市,从铁路给排水到生态环保领域“投建营”一体化企业,70年的时间里,公司始终与共和国荣辱与共、和舟共济,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风雨同行。
50年代,给水队勘探队员脚踏冰雪进行地质勘探
南征北战、胸怀大局
1953年至1984年的31年间,给水队厚植家国情怀,矢志成为祖国铁路给排水建设的开路先锋。
一诞生,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依,就与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休戚相关,就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刚从抗美援朝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1953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全面铺开,铁路建设是重中之重,其中集(集宁)二(二连浩特)铁路正式上马,是联接乌兰巴托、莫斯科的国际联运干线,是一条加强与苏联同盟联系的友谊之路。
集二铁路沿线干旱少雨,工程供水、生活用水成为铁路施工的当务之急。1953年3月13日,铁路工程总局第三工程局决定组建专业给水工程队,负责铁路给排水施工,寻找水源和钻井取水这一重任便落到了给水工程队的肩上,公司的前身由此诞生,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家专业铁路给排水施工队伍之一。208名四方男儿在第一任给水队长蒋荫隆的带领下闻令而动,迅速在集宁集合。
1971年,给水队职工在枝柳铁路建设工地合影
作为一支新组建的建设队伍,能不能完成年度计划,关系着队伍的政治荣誉。给水队队员在没有临时生活设施的情况下,迅速安摊进点,就地挖坑、上盖篷布、地铺毛草,过起来了“土行孙”般的施工生活。建设之初,给水队技术装备落后,生产手段简单,主要靠“一长一短”(铁锹、十字镐)作业,全队没有一台运输设备,施工材料和安装设备均需人抬肩扛、毛驴车运。为了尽快找到水源,队员们用木制大合冲击式钻机挖掘深水井,实行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作业,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在地下100米左右找到了水源,完成了当时第一口深井建设。
此后,给水队齐心协力先后完成了集宁、朱日和、二连浩特等8个车站的正式供水工程及全线供水机装工程。1955年12月1日集二线正式交付运营,给水队首战告捷。集二铁路开启了公司铁路给排水的建设的序幕。
1964年5月,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部署。给水队响应党中央“好人好马上三线”号召,阔别故土、挥师南下,机关也由集宁、包头,迁往内地鄂西襄阳。从1966年到1978年的12年间,给水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先后参加了盘西线、焦枝线、枝柳线、皖赣线和襄阳枢纽、济南枢纽,谱写新中国铁路快速建设的辉煌。
1970年,为了获得亚非国家的政治支持,新中国作出援建坦赞铁路的决定。34名给水队员组成先遣小分队奉命出征,与5万余名中国建设大军一道远涉重洋,赶赴坦桑尼亚,在毒蛇侵袭的沼泽和野兽出没的原始丛林里,以非凡的毅力修筑了坦赞铁路,成为贯通非洲的大动脉。此外,给水队在1965年不畏炮火,挺进抗美援越战场,组建两个钻井机组负责铁路抢修任务。
自1953年3月给水队成立后的30余年时间里,给水队先后参与了56条铁路干线、支线、既有线、铁路枢纽的给排水建设,面对恶劣环境、物资匮乏、任务艰巨等重重考验,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士气、排除万难的豪情,成为艰难岁月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2000年10月,给排水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勇闯市场、披荆斩棘
1984年至2019年的35年间,给水处乘着改革东风,搏击商海、勇立潮头,改革开放浪潮中闯出敢为人先的市政环保施工新领域。
1984年12月,随着铁道部“政企分离”的改革,给水大队升级为铁四局给排水工程处,完成工商注册,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历经31年,从队、段、大队,给水队终于在政企分离和新旧体制转换中化蛹成蝶,由科级单位晋升成为处级单位。
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春风,国家基建任务由指令性分配变为以招标方式取得,国家分配基建任务的历史自此结束,施工任务由“送饭上门”变为“找米下锅”。给排水处解放思想,大胆走向市场,主营业务由单一的路内铁路给排水,走向路内铁路给排水和路外市政水务工程并行的“双轨制”发展道路,抓住时机抢占市政水务市场,成为铁四局最早的走向市场化的单位。
经历了激烈的市场考验,给排水处意识到,技术创新是提升竞争优势、赢得市场的制胜法宝,率先提出“科技治处”决策,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科研室。一批技术成果也应运而生,支筒液压滑模顶升法、倒锥壳水塔水柜无内模施工、水下铺管、地下顶管、钢椭球水塔水柜爆炸成形等一批领先于时代的科研技术相继孵化,并承建了一批 “高精尖”工程。1990年,给排水处承建了影响深远“战马钢、攻巢湖、斗铜陵、上南京”四大攻坚战,为水下铺管、地下顶管、超大基坑和污水处理等前沿领域抢占了市场、培养了人才、积累了业绩,奠定企业此后30多年的业务板块结构。给排水处成为名噪一时的铁四局“四小龙”之一,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市场开拓均成为全局标杆。
2011年9月26日,中铁上海局市政公司在普陀区揭牌成立
步入新世纪,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确立。2000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与铁道部“脱钩”,铁四局给排水处改制为中铁四局给排水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传统国有企业向全面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的跨越。
九十年代末,随着铁路基建高潮褪去,给排水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01年8月,给排水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序幕,机关部门数量减半,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和一刀切内部退养政策,并逐步将子弟学校、医院等社会化职能移交地方。影响更为深远的,莫过于推行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撤销“工程段”,组建工程项目部,完善责任成本分劈等管控体系。轻装上阵的公司加快了发展脚步,实现了扭亏为盈,成功走出低谷。2005年,公司更名为中铁四局市政工程分公司,并根据市场发展形势调整了产品结构,逐步由市政水务工程逐步走向水务环保、轨道交通、市政路桥隧、房建工程、铁路工程等领域,形成以水务环保工程为主业的“一专多能”发展格局,并承建武汉三金潭两座卵形消化池等精品工程,抢占国内水务环保施工领域新的科技制高点。
2010年10月底,股份公司决定将公司重组并入新组建的中铁上海工程局,更名为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重组之初,公司从“无资质、无市场、无资金”的基建“小白”艰难起步,凭借优异的市场培育和技术实力,抢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机遇,形成了城乡供水、污水治理、水体治理领域为一体的水务环保业务板块,建成了以上海白龙港SST2.6标为代表的等一批水务环保代表工程,构建了“两点两线”区域经营市场,形成公司最特色的核心业务和最成熟的专业市场,二次创业之路闯出一片新天地。
2011年9月,公司将机关由襄阳东迁上海。古城襄阳40余载,市政人乘借重组东风,顺应发展需要,顶着重重压力,毅然作出搬迁上海的决定,驻地由扎根40余载的古城襄阳东迁浦江之畔,开启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二次创业”发展之路。
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也经历数次“伤筋动骨”的重组和“裂变”,先后为中铁四局市政公司、中铁上海局六公司、中铁上海局市政环保公司输送骨干人才近千人,划转项目40余个,合同额近160亿元。
从1984年给水队升级为给水处到2019的35年间,给水处完成了由作业队、注册企业、现代化公司的“三步走”跨越,实现了由单一路内给排水到“一专多能”业务板块的转变,实现了由籍籍无名的边缘化企业到中国中铁三级公司二十强的蝶变。在此期间,公司形成影响至今、融入血脉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廉洁意识”等优良基因,为企业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势头,提供了精神内核。
2022年9月,公司胜利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转型升级、生态蝶变
2019年重组至中国铁工投资以来的三年,市政环境公司胸怀“国之大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绘就生态环境领域“投建营”一体化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好“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水务环保市场规模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19年12月,作为当时国内水务环保建设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重组至集生态环保领域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迎来涅槃重生。
重组后,公司更名为中铁市政环境建设有限公司。企业名称保留“市政”,是传承和发扬公司市政专业、市场的传统优势;添加“环境”,是开拓探寻新的水务环保、环境治理、绿色资源等环保业务领域;“工程”改“建设”,是完成由传统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综合服务商的华丽“转身”。
重组,是机遇,更是挑战,也是先破后立的蝶变。2019年6月和12月,公司先后经历中铁上海局内部优化组合和中国铁工建设集团重组,骨干人才、成熟市场、专业板块等优势资源相继剥离。2020年初,刚刚重组的公司面临人员波动、市场冲击、任务不足、新冠疫情等重重困难。公司保持战略定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一手稳定人心,一手稳定现场和市场,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破解重组后的市场困境,确保重组后的项目管理始终可控,推动企业重组后的运行稳定,提升重组后的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战斗力,确保重组平稳过渡。刚刚破茧,企业资质和业绩也“归零”,公司在积极补充完善经营要素的同时,依靠集团公司投资平台优势,承担集团公司建设领域主力军的重任,相继参与南京龙袍新城、魏县全域水网等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赤壁长江取水项目(总供水规模30万吨每日)
重组,是一次新赛道和新征程的启航。2022年初,股份公司作出大力发展“第二曲线”的战略部署,公司承载着中国铁工投资集团开辟“第二曲线”开辟的重要使命,再次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依托集团公司雄厚的品牌和资金实力,公司充分发挥“背靠大树”的先天发展优势,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成立投资运营事业部,初步培育了自主的设计概算、投融资管理、依法合规管理等项目建设管理能力,在“投建营”一体化道路上厚积薄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6月,公司获得鹰潭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权限,正式进军“投建营”一体化。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公司牢牢把握千载难得的机遇,迅速组建管理团队、推进合规手续、组建项目公司、落实投融资工作,仅用半个月完成了鹰潭海绵城市项目公司的注册。萍乡排水系统提质增效治理工程等“投建营”一体化代管代建项目也纷至沓来,快速落地,公司开启了由单一施工向“投-建-营”一体化全链条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重组至中国铁工投资的三年,公司一路风雨兼程,一路蹄疾步稳,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完成公司“十四五”规划编制,擘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重组三年,公司步履铿锵,主要经营指标一步一个台阶,三年加权平均人均营业收入754万元位于中国中铁20强前列。公司近三年承建了300余亿元的生态环保工程。其中合肥清溪净水厂工程PPP项目是安徽省首座且规模最大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山东省泰城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PPP项目,打造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样板工程。重组三年,企业品牌越擦越亮,企业连续3年保持中国中铁三级公司20强前列,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成功晋升为上海市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建立了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基金、上海公租房等惠民机制,基本解决员工后顾之忧,职工平均收入21万余元,强企富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不断强化。坚持文化兴企,编纂20余万字的《上善若水》企业报告文学等,传承企业厚重历史文化。重组后的企业破茧成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七秩芳华,弦歌不辍,以水报国,矢志不渝。70年的历史艰难而辉煌,未来生态环保事业崇高而神圣,责任重大而光荣,前景光明而美好。中铁市政环境公司将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转型升级新起点和三次创业新征程,坚持以水为师、以水报国,紧扣时代脉搏,把准行业形势,为把公司建设成为“系统标杆、专业引领、行业一流”企业而接续奋斗。
来源:中国铁工投资市政环境公司
作者:高学武 刘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