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白发感知遇,壮心翻胜初
姜尚,也就是姜太公,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但于我来说,他亦人非人,似神非神,差点到了我怀疑是否史上真有其人的地步。我是小时候看小人书《封神演义》知道他的。
姜尚,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
没人知道他的年龄,什么说法都有,他的形象就是白发飘飘,一副道家装束,在神话世界中,几百岁当是平常事,司马迁也没说他的生卒之年,只说他是“尝穷困,年老矣”,所以大家尽可胡猜想象。
之所以把他叫作姜太公,是因为当时他在溪上钓鱼,被周文王发现时说道:“吾太公望之久矣”,这明显是说这位太公是我期望已久之人的意思,不知为何,就把这太公望的名号落到了这姜尚头上。
从周文王的话语和司马迁的记述中可以读出,这姜尚遇到周文王时年龄是很大了,古代社会,尤其是他那个时代,平均寿命应该是很低的,我看有人文章中称他是“八十出山,九十出征,百岁建国;三朝元老,两代帝师,一方诸侯”,仅就这年龄来说,我是很有怀疑,我们不应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那个时代的老人,在平均年龄只有三四十岁的年代,这四五十岁应该也算老人吧,如那苏东坡三十几就称“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这姜尚一直就是个穷困潦倒的悲催人物,他卖过肉,卖过酒,最后还被老妻给休了。我想这老妻嫌他没出息,当是青壮年之时,如果老了怕也没这精力来扯这离婚之事了,所以,这时候所谓的老妻应该年龄也不大,想当然一下,当不会超过四十吧,不可能到了七十才发现这老头是个没出息之人吧。
按《竹书纪年》中说他是在周康王六年去世,这中间可有四五十年的时间,那差不多就活到一百二十岁了,这个在今世也稀之又稀,而在当时我认为是根本不可能之事,所以,我认为,这姜尚出山时的年龄,不应该超过五十岁。但现在是全国人民都是按照那传说和神话中的年龄在说这姜尚,我也只能顺其为之了。
这姜子牙虽然一辈子都很穷蹇,但他还是努力学习,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竟遇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姜太公是齐国的创建者,周文王图商、武王克殷的主谋、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齐文化的奠基者,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均尊崇其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关于他遇文王的说法也是多多,流传最广的当属他七十二岁时,垂钓磻溪遇文王,即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出处;但也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 。
还有人考证出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纣王囚禁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姬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毕竟时代久远,史料残缺,来源大多属坊间传闻,其中可信度有几何实在是不好说,加上历代将那纣王黑得来是一塌糊涂,所以,这周王朝的诞生和姜子牙的丰功伟绩,以及其正义性就被确立得没丝毫之松动之处了。
这姜子牙辅两王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对外联络修好其他诸侯国,终于将那商王朝给灭了,他居功至伟,后来被封齐地,建立齐国。
姜子牙的功劳多多,他首先是富国强民,任人唯贤;使得开国后的周王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并在后来周成王死后,受命托孤,最后寿终镐京,完美谢幕。死时据说是139岁,姑且信之吧。因为,我们现在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只是可以肯定,当姜子牙封齐国时,把这齐国治理得是井井有条,他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所以使齐成为大国。并且在这一片土地上,崇尚礼仪,修德治国,齐鲁之地遂成我国一以沿之的礼仪之邦。
姜子牙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在民间也有极高的声望,《诗经》中就有不少赞美的篇章,及到后来的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那颂扬的诗歌文章如汗牛充栋,从《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开始,他便逐渐被神化。到了明代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更是到了极致,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统治者期冀有他这样的智者来佐其王朝永固;民间希望如他这样的贤良来治理;更有那老而不仕之人,梦想着能做又一个大器晚成的国之栋梁。至于人物和事实的本身真实与否,当不是太重要的。
顺便说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这就是“覆水难收”,也就是人们常挂嘴边的那句“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这就是出自姜子牙。
早年姜子牙穷困之时,其妻马氏嫌弃,想要离开他,姜子牙对他说,你可不要这样做哦,以后我会富贵的。妻不听,后来姜子牙真就成功了,马氏想重新和好,但姜子牙哪儿还能同意呢,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但现在很多人是把这个成语归于汉时的朱买臣了,其实,他是跟这子牙前辈学的,纯属盗版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