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作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物品,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们的制鞋工艺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各式各样满足不同需求的鞋子陆续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

古人在提升鞋子性能的同时,对于鞋子的装饰也非常看重,在距今5500年之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对鞋子进行装饰了,而后来鞋饰更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门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观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发现了古人的鞋子和现代鞋有着很大的区别。

古人鞋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鞋头部分有明显的翘起,这个东西被称为鞋翘,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鞋子饰物。

▲鞋头翘起的古鞋

在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人形浮壶上,就有人穿着翘头鞋的画像了,因此鞋翘在我国至少有5500年的历史。

古人之所以要在鞋子上装鞋翘,起初是为了提升鞋子的性能,古代的鞋翘往往使用和鞋面不同的布料,这种布料一般更厚实耐磨,这让鞋翘可以起到保护鞋面的作用,而且鞋翘还可以保护脚不与岩石等障碍物直接接触,从而提升鞋的安全性。

此外古人穿着的衣服多为长袍,如果穿着现代鞋的话,很容易踩到袍子的边缘,不但会弄脏衣服,还有可能将自己绊倒,而鞋翘的出现可以让古人将衣服的下摆放置在鞋面之上,这样走路的时候就不会踩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古画中的高翘鞋

鞋翘在刚刚出现的时候,一般形制较为简单,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在鞋头的装饰上下功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鞋翘就已经出现根据鞋翘样式的不同被分为凤头履、立凤履、玉华飞头履,而男性的鞋子则有聚云履、分梢履、翁头履等等。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崇尚华丽的衣服,因此无论男女都穿上了高翘鞋,这种鞋的鞋翘极高,能够达到七八厘米的高度,在其前面还会绘制不同的图案,在一些唐代画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鞋子的风采。

在宋代之后,中国开始流行“三寸金莲”,此后尖头翘鞋开始兴起。

在明代的时候中国古人还穿着翘头鞋,直到清代古人才开始穿着如今我们能够见到的平头布鞋,鞋翘自此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人最早的鞋乃是兽皮制成,之后鞋面材料逐渐变为葛制,布制及丝绸制成,在提升穿着舒适度的同时,材料质地的改善也让鞋面装饰成为可能。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就开始用珍珠和黄金等珠宝来装饰自己的鞋子,到了汉代随着丝绸制作及刺绣工艺的进步,人们开始在丝鞋的鞋面上刺绣做装饰。

魏晋时期沈约等文人笔下的“锦履”就是指这种鞋子。

▲东晋时期的锦履

虽然丝鞋由于其质地原因很难保存,但在吐鲁番的一座东晋墓穴中,人们还是找到了一双当时的锦履,其上的纹饰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有着不少可取之处。

到了唐代我国的刺绣工艺进一步发展,锦鞋的样式也变得更加精美,在新疆出土的一双锦鞋上不但有云纹、如意云纹组成的开光式大团花纹,还有瑞草、禽鸟,折枝花、山石远树等装饰物,整个鞋的鞋面上就有八种颜色的彩绒,这让其拥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疆出土的锦鞋

到了宋代我国的手工业制作水平达到顶峰,鞋匠们可以在鞋面上绘制只有一两厘米长的图案,这让鞋面的纹饰可以被进一步细分。

宋代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穿的鞋子,就是靠这些细小的纹饰来进行区分的。

在男鞋开始根据等级制度确定图案的同时,我国女鞋的纹饰则逐渐趋于统一,无论富家小姐还是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用花朵纹路来装点鞋面,这便是著名的“绣花鞋”,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花朵的种类也存在一些区别,比如当时的婚鞋上就经常绣着梅花的图案。

▲清代绣花鞋

到了清代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宋明时期的典雅纹饰不再流行,那些繁复艳丽的图案开始受到追捧。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女性穿着的绣花鞋上图案变得更加密集,甚至在鞋帮,鞋垫和鞋底上都有绣花,这也成为了清代女鞋的一大特征。

鞋底作为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制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开始的时候鞋子的鞋底都十分类似,到了先秦时期,部分贵族穿上了一种特制的厚底鞋——舄,和普通鞋子相比,舄在布底之下又加了一层木板,这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有文物作证的最早出现的厚底鞋。

▲陶俑脚下的舄

舄下面的木板主要有两种功能,其一是增加鞋底的强度,保证穿着者不被石头等硬物伤到,其次则是这种硬质鞋底更利于久站时缓解足部疲劳,因此舄也成为了当时贵族参加祭祀时的首选鞋子。

但这种木板底的鞋还存在重量较重,行走不便等问题,于是古人便在舄的基础上发明了木屐,和舄相比木屐重量更轻,行走起来更加灵活,其主要被用来雨后出行。

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还发明了“谢公屐”,这种木屐鞋底的两个木齿是可以拆卸的,于是谢灵运在上山的时候会卸掉前齿,下山的时候则卸掉后齿,这令其攀登变得更加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木屐文物

到了唐代,我国女性开始流行穿厚底鞋子,同时也出现了后跟高度高于前掌的鞋子。

明代时则出现了鞋底后部装有 4 厘米至5 厘米高的长圆底跟鞋,这和如今我们经常看到的高跟鞋已经非常类似了。

清代时我国百姓的穿衣文化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女性开始流行穿着高底鞋,这种鞋的底部中间有一个几寸高的木台。

一种上宽下窄形似花盆,叫做花盆底,还有一种上窄下宽走在路上会留下马蹄形足迹的马蹄底。

▲清代高底鞋

这种鞋子穿上后行走起来并不舒服,因此一般都是富贵人家小姐太太用来显示身份用的,在这些鞋的底部木台上往往也有好看的装饰物,有人甚至将宝石镶嵌在上面,这也是清代贵族奢华生活状态的一个见证。

除了上述几种鞋饰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在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会出现的鞋饰。

第一种是长靴上的铜泡钉,这种鞋饰一般只会出现在武士的鞋子上,其作用是防止足部受到兵器的伤害,而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鞋叫做弓形鞋,前面我们说过从宋代开始中国人开始流行小脚审美,三寸金莲成为了美人的标志之一,因此古代女性会采用各种方法来让自己的脚显得更加娇小,弓形鞋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弓形鞋

弓形鞋出现于我国明代,其鞋底原长约三寸,但制作时会让鞋底中部稍稍突起,令整个鞋呈弓形,这样就可以让其鞋面长度更短,大约只有二寸六分。

这种鞋虽然满足了当时男性的畸形审美,但其对于女子足部的伤害是很大的,其也成为了我国封建时代压迫女性的物证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鞋饰,比如前面提过的寓意着婚娶的梅花图案,以及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图案等等。

而在这些装饰物中,最知名的莫过于虎头鞋了,古人会将小孩鞋子的鞋翘做成虎头的形状,以此祈求小孩子能够远离邪祟的侵扰,这一习俗直到今天还依然存在,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的虎头鞋

前面我们提到富贵人家会用珠宝来装饰鞋底,古代的普通人家也有自己的装饰手段,那就是纳鞋底。

纳鞋底就是用麻线将许多层布料钉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增加鞋底的强度,令其更加耐穿,这虽然是一种出于实用性的改进,但古人在纳鞋底的时候还是会注重鞋底阵线纹路的美观,这项技艺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除了汉族之外,我国的少数民族同胞也有穿着绣鞋的习俗,而且这些鞋也大多是翘头绣鞋,这也是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例证,但少数民族同胞的绣鞋和汉族的绣鞋还是有一些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少数民族的绣鞋往往颜色更加艳丽,富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时至今日在一些民族节日上,少数民族同胞们还会穿上这种古老的绣鞋,为我们展示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

▲白族绣花鞋

中国古代的鞋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艺术品的等级,但在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文化冲击和社会转型,我国传统鞋子也逐渐没落。

如今我们显然已不适合穿着翘头鞋出行了,但在这些鞋饰中蕴含的文化元素依然有研究和传承的价值,其也是我国民间艺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我国鞋靴装饰研究》,何路著,2013年5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