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

人类仰望星空

思索我们唯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的起源和奥秘

从“嫦娥奔月”到“吴刚伐桂”

从“玉兔捣药”到“天狗食月”

早在数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对

抬头可见的一轮皎月

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

皓月如太空中璀璨的坐标

时至今日

中国载人航天

也在向月而行的征途上

不断探寻

酒泉与文昌两地发射场与月相邀

“让中国人在月球上踩脚印、插国旗”

为完成这项任务

我国科研人员正在研制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

新一代载人飞船

月面着陆器、登月服、载人月球车等装备

中国探月工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哪些长征火箭参与其中?

又护送了哪些“探月使者”?

今天是“人类月球日”

让我们用100秒来回顾

中国航天九天揽月的波澜壮阔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让中国人在月球上踩脚印、插国旗!”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相约月亮之上……

中国的“探月之旅”

中国探月工程

2004年正式立项

16年探月征途

长征三号甲系列

长征五号等四型火箭六送“嫦娥”

一步步完成了

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等六次发射任务

成功率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

“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

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月球的大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0年10月1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将嫦娥二号卫星

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刷新了中国探月工程新高度

也实现了我国火箭

首次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12月2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携带中国第一辆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

标志着探月工程第二步

进入实施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

送入预定轨道

为嫦娥五号探测器验证了

再入返回等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嫦娥四号去往了

人类从未去过的月球背面

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

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1月24日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

而后嫦娥五号返回器

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平安归来

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7月17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

《关于征集载人月球探测工程

月面科学载荷方案的公告》指出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

登月阶段任务已经启动实施

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

并在2030年前

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月面“天团”成团时刻

相约“月亮之上”

随着2020年底嫦娥五号“挖土”归来

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

我们初步解锁了探月的“solo”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迄今为止

人类对月球已进行了120余次探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

要想继续深入探究月球的秘密

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怕未来的各位“嫦娥”们在月球太孤单

“成团”模式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

提出的一个设想

这是一个基于国际合作搭建的

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

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

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地球相比

月面的环境还是相当严酷的

没有大气、磁场微弱

昼夜温差大、宇宙辐射强等

都对建站提出了重重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此

我们将先派首批成员构建一个“基本版”

在这个基础上

再扩展出一个更大的国际月球科研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科研“天团”将有五大担当,分别是:

运力担当

能力担当

工程担当

科学担当

地面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站的运力担当

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载模块

相当于搬家货车,力气足、容量大

可将构建科研站的功能模块打包整齐

送入预定轨道

现役长征五号包括后续重型运载火箭

都将是执行此项任务的实力“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月往返/转移模块

相当于快递小哥,机动灵活

可完成地月转移、月球环绕飞行、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地转移等任务

无论送货还是取货,直达或是中转

主打一个 “全能”物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面软着陆模块

相当于送件工具

专门应对贵重物品

轻拿轻放

可以运送各类建站所需模块

“软”着陆月球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面上升模块

相当于取件工具

可从月球表面起飞至环月轨道

和地月往返模块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

并与再入返回模块进行物质输运

做好金牌“二传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入返回模块

相当于回收工具

具备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

并软着陆的能力

可携带从月面上升模块接收的

月面物质返回地球

“嫦娥”回家的路,就由它来守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站的能力担当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最强大脑”——指挥中枢模块

负责进行指挥调度、协调配合、

信息处理、健康管理等

确保国际月球科研站长期自主运行

做好“大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月面5G”——月面通信基站模块

支持月面各运行模块间的

多通道、高码率通信等

以便于各位“嫦娥姐姐”之间互通有无

并向“地球妈妈”汇报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月面加油站”——能源供给模块

支持各模块能源配给和输送等

通过高效率太阳能发电技术

核电源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

移动能源补给技术等

提供长时间大功率能源供应

一站式解决“嫦娥姐姐”们的“吃喝”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站的工程担当将打造一支

集运输、布设、建造、探测等功能于一体的

“超能机器人”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会有巡视器、飞跃器

乃至蛇形、球形机器人等

各种探索未知的探测机器人

会有挖掘机、起重机、运输车等

各种干体力活的建设机器人

还会有布设科学仪器、整理电缆、添加月壤等

各种干精细活的勤务机器人

地面的工程师们

可在这一环节尽情发挥聪明才智

给机器人们配上“三头六臂”

打造“十八般武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程队伍安排妥当

科学队伍就可以登场了

科研站的科学担当包括

科学实验模块

用于开展物理学、生命科学

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科学实验

科学观测模块

用于布设月基观测设施

支撑月基天文观测、月基对地观测等

技术验证模块

用于验证后续深空探测相关技术

资源开发模块

用于开展月面建造

制氢制氧、矿物提炼等试验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技术、新发现、新成果将从这里孕育

科学家们的憧憬将在这里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国际月球科研站还需要一个坚实的后盾

——地面支持及应用设施

地面担当负责科研站的

发射、通信、运行控制等

完成对科学数据与样品进行

接收、存储、处理

分析、管理、研究与应用等工作

你在月球放心闯荡

我在家园全力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到这里

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图景已经基本清晰了

这样一个激动人心又极具挑战的未来

正是我们面向全世界描绘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

未来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

将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望月千年,得见一面

我们遥望未来

长征十号等火箭

将继续搭起地月天梯

向月而行

实现中国人的登月梦想

来源 | 共青团中央

编辑 | 谭惜昔

一审 | 王廷林

二审 | 申俊滟

终审 | 肖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