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一条热搜,讶异之余又过瘾:

#高叶工作室解散后援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事件就是,7月10日,高叶工作室发布了一则声明,内容大致如下:

一,工作室将不再授权所谓“官方”粉丝团,即日解散所谓“后援会”。

二,高叶的微博超话由工作室接手,不再由粉丝管理。

三,高叶的微博粉丝群也收归工作室,且不再设立其他官方粉丝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来说,“人气”是艺人证明自己商业价值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之于高叶,在经历漫长蛰伏期后,才终于在今年因“大嫂”一角迎来事业高峰,一个典型厚积薄发的艺人,这时抓紧流量和营销,无疑会是多数明星的选择。

可高叶冒着影响口碑、得罪粉丝、最重要还动人蛋糕的风险,直接与流量割席。

如此“勇气”,多少让人惊讶。

而在她的评论区,多数网友表达的则是支持、甚至褒奖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有点意思了,当一个好不容易得到流量的演员主动推开流量,人们既不疑惑也不惋惜,而是一边倒地直接献上庆贺。

“后援会”怎么就成了过街老鼠了?

一条高赞留言也问道:“谁能告诉我,这个后援会到底干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得从“大厂”聊起。

不同于《超级女声》时期的当街拉票的玩法,诞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偶练》,从开始就显示出了赛博朋克气息。

从那时开始,“投票权”正式和金主爸爸的产品捆绑,追星就意味着花钱,直至演化到震惊全国的“倒奶”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粉丝经济是门好生意,这并非什么新鲜的论断。

这些现象里真正颠覆传统模式的不是“赚谁的钱”,而是“谁在赚钱”。

各家粉丝为了更有组织、更有规模地给自家应援,便诞生了“后援会”这一形式。

而收割韭菜的人除了资方,也混杂进了粉丝之中的领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