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刚返回地面时

杨利伟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原本准备献花的人被挤到一边去了

在场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

因为他们在现场

见证中华民族

终于实现了千年飞天梦

看到这一幕的杨利伟

所说的第一句话是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即便在今天

杨利伟依然感觉

没有其他话可以更准确地表达

他的这种感受

因为在首飞过程中

他遇到了很多风险和困难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一直支撑着他

7月17日,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开班典礼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将军为来自广东、广西、海南的150名小学科学教师授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身临其境遇到风险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责任

“我在乘坐火箭上升时

遇到了共振。”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

都会敏感

而杨利伟当时遇到的是

8赫兹的低频震动叠加6G的负荷

因为是首次航天飞行

他当时并不知道

这是异常的共振现象

而是觉得自己“不行”

“在那一刻,

我以为自己就要牺牲了。”

幸好共振时间不是很长

大概不到30秒

峰值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利伟在首飞时

遇到很多类似的困难

“实际上

我们在遇到很多风险时,

才能更好地认知所从事的工作。”

1998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时

杨利伟等14名队员在国旗下宣誓

并把自己名字签到国旗上

在杨利伟看来

“从那一刻起,

航天员选择的不是一个职业

而是一份责任。”

一进入航天大队的一个小院子

映入眼帘的就是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杨利伟强调

“这不单单是一个口号,

更多的是体会。

当你身临其境时

你才会这么想。”

善于发现学生特长的老师,对学生发展非常关键

“遇到一个好的班主任,

可能比去一个好的学校

还重要。”

杨利伟认为

善于发现学生特长的教师

对学生全面发展非常关键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引导学生更好地

去发扬自己的优点。”

在学生时代两位启蒙老师

对杨利伟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一位是小学班主任

一次偶然的机会

小学班主任

让杨利伟去参加数学竞赛

他获得了一个很小的计算本儿

上面盖着“奖”字

这个看似很小的奖品

却在他的成长之路上

发挥了重大的激励作用

杨利伟的飞行启蒙老师

也对他影响较大

学飞初教机时

杨利伟的老师是一位老兵

“我这么老的教员了,

我的学生不能比别人差”

在训练设备简陋的情况下

杨利伟的飞行启蒙老师

克服很多困难

在周末时间带杨利伟等学生

辛勤训练

老教员的言传身教

让杨利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也更加努力练好飞行技巧

这帮他取得了优异的飞行成绩

他也成为了出类拔萃的飞行员

儿时的成长经历,会激发孩子心中许多“热爱”

在杨利伟小时候

他很多同学的家长从事不同的工作

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

杨利伟拓宽了视野

而小时候丰富多彩的成长经历

不但激发了他对很多东西的热爱

还帮他养成对新生事物

充满兴趣的性格特点

“实际上我很小的时候

最想做的不是飞行员,

受《铁道游击队》电影的影响,

想当个火车司机。”

杨利伟小时候

常常和伙伴跑到火车站看火车

更多的见闻让杨利伟有了新的梦想

他的老家有一个机场

同学父亲就是飞行员

杨利伟和同学们到机场参观时

看到飞行员从飞机上下来

腰上别着枪和刀

“那时候感觉飞行员特别帅气,

对飞行员特别羡慕,

就不想当火车司机了,

想当飞行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还借来了同学父亲的飞行帽

拿到教室每位学生都戴了一下

到后来杨利伟高中毕业时

一听说有报考飞行员的消息

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从此走上了飞行员之路

现场一名科学教师在提问时表示

自己曾带领学生制作水火箭

他们在模拟火箭的发射过程中发现

科学实验不仅需要应用科学知识

还需要融合多专业知识

对此,杨利伟表示

除了应知应会的知识外

还需要引导孩子广泛涉猎

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

在参加一些

科技与艺术论坛的过程中

他发现许多孩子不仅学业优秀

而且综合素质突出

究其原因

就是这些孩子通过广泛学习

培养了很强的求知欲

还掌握了很好的学习能力

杨利伟建议

“从孩子小时候

就应引导他们学习

不同门类的知识,

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

非常有帮助。”

揭秘太空“出差”的趣事

“比如小孩儿用的尿不湿,

最早就是给航天员研制的,

逐步推广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杨利伟提到

微波炉、核磁

起初也是为回应航天的需求

随着航天事业发展

许多航天技术及用品

“走进”家家户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讲座中

杨利伟还介绍了

“百炼成钢——航天员选拔训练”

前段时间

航天员桂海潮乘坐

“神州十六号”飞船引发热议

不少朋友问杨利伟

是不是现在戴着眼镜

也可以上太空了?

杨利伟笑着说

从技术上来看

低度近视可以

但是高度近视还是不行

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深入推进

普通人进入太空

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随后杨利伟以

“飞天梦圆——忙碌的太空生活”

分享了大家感兴趣的

宇航员在太空的日常

宇航员在太空中待上半年

不理发的话头发会很长

因此宇航员要学会理发

“你帮我理,我帮你理”

在太空中生病了怎么办?

杨利伟回答说

“我们自己在太空中生病了,

如果吃药不管用,

我们自己也会打一针,

这样都是可以的。”

因此宇航员

还要学会打针、抽血、做B超

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

如何避免食物中的油、米飞溅?

杨利伟表示

在制作食物时

会将其做成像八宝饭一样有粘性

或者把食物做成“一口吃”

一口放进嘴里

无需咬和咀嚼

也能避免残渣飞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觉方面

在太空中

每个航天员都有自己的睡眠区

睡眠区配有睡袋

航天员睡觉时

睡袋要固定在舱壁上

防止飘走

洗澡时

航天员不能像在地面上那样

淋浴和洗澡

而要用湿毛巾擦拭身体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生活时

航天员必须每天锻炼身体

以减少肌肉萎缩和骨丢失

航天员工作生活条件舒适性

提升的背后

正是我们的载人航天技术工程

大大提升

神舟十二号发射时

杨利伟感慨地说

“非常羡慕神舟十二号飞行员

有这么好的工作环境。”

因为当时他飞行的返回舱

是6立方

以他的体型难以站起来

现在的空间站大概有110立方

每个航天员

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

这让杨利伟深切地感受到

祖国航天事业的进步

他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

感到无比骄傲

文字 |杨曼潮 黎鉴远 张紫欣 方媛 杨欣灵 刘盾

图片 |华南师范大学

来源 |中国教育报微信

更多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