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初,以“新思想”核心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个新的思想环境,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催生了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在革命实践中,当逐渐认识到,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教条,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思想和行动就可能脱离实际,甚至发生失误。

因此,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38年10月他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此后,党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社会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融合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比如,从“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到共同富裕的主张,从“知行合一、以行为本”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都是马克思主义成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例。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正是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

守正不等于守旧,坚持才能更好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赋予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前不久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再次表明,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