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刊讯(通讯员 姚永玲)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李危石教授团队顺利完成了首例生物力学适配型假体的植入手术。相比其他多孔结构融合器,该款假体与骨量丢失患者的骨强度相匹配,可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融合器下沉、椎间高度丢失、神经再次受压、腰腿痛复发,甚至二次手术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该款假体是团队以李危石教授提出的“结构-密度-强度”(SDS)理论为支撑,历经5年自主研发的Osteo Match系列产品的首次临床应用,相关产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审批。

术前,传统骨密度检测只诊断患者为骨质疏松症,并非严重骨质疏松症,但这与其有陈旧性椎体骨折的病史不相符。李危石教授团队利用CT值方法测量了患者的脊柱骨密度,发现患者已经达到基于CT值的严重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表明患者骨质量很差。传统骨密度检测低估了患者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结合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和症状体征,李危石教授团队计划施行腰3~5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腰4~5椎间融合)。为降低术后发生融合器塌陷的风险,团队在术前精准测量了拟融合节段终板局部骨CT值,将其转化为目标骨密度和骨模量,并选择了与之匹配的Osteo Match椎间融合器。术后第1天,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可在佩戴围腰的情况下下地活动。

与其他多孔结构融合器相比,Osteo Match融合器主要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第一,该款产品特色则在于生物力学适配,具备比已有融合器更低的阶梯化弹性模量。该模量与骨量丢失患者的骨强度相匹配。第二,通过AI辅助结构筛选系统,在实现低模量的同时保证了融合器足够的强度。第三,与其他单纯增大宏观孔径来降低模量的技术相比,Osteo Match融合器在降低模量的同时,仍保留可促骨融合的类骨小梁孔隙。

编辑 | 任嘉霖

责任编辑 | 任嘉霖

审核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