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厌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恐怕时刻都能见到吧?

比如,名字叫招娣,来娣的女孩子们;

比如,年轻有为做事负责的女孩,因为性别为女,总是得不到重用和提拔;

再比如,结婚后为家庭前后忙碌的妻子,甚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们,因为现实压力而不得不成为家庭主妇;

当然,更多的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就算工资和职场地位明显优于丈夫,也总是被“赋予”一种概念:妻子就应该负责家务,妻子就应该任劳任怨不辞劳苦地照顾一大家子,妻子就应该在丈夫面前马首是瞻......

老一辈长者甚至女性长者,以及大多数男性都认为,以上现象再正常不过;

他们有一种由来已久的认定:女人,不都这样吗?

他们还认为,作为女人,你要: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守得孤独,创得辉煌;

教育得了大娃二宝甚至三胎,也能伺候得了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情来往自由拿捏;

丈夫偶尔体贴一下要记得感恩戴德,因为“他真的很爱你!”......

往细里想,这些要求女人如何如何的,或者女人自己都以为是对的恍惚的幸福,都可以理解为“厌女”的一种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为“厌女”?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里说,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上野千鹤子曾经被邀请到复旦大学讲课,期间她向在场的男女学生们提问:“你所经历的厌女症是怎样的?”

一个女学生回答说:

“一生下来,就被‘怎么?女的?’女孩的价值,从呱呱落地时就比男孩低一等。从出生的那一刻,厌女症就开始了。”

厌女症,可以说随处可见,充斥在我们生活周围,方方面面。

就连上野千鹤子本人也曾深刻经历。

她出生在日本富山县的富裕家庭,有着高收入被人尊敬的医生父亲,做全职家庭主妇天天笑容满面偶尔低泣的母亲,睿智的长辈们,可爱的孩子们......

看起来无比幸福的大家庭对吗?

但她母亲,总是在没日没夜地要操劳家务,照顾老人、养育孩子,从没得到过父亲的多少感激,因为他觉得理所当然。

甚至发生婆媳矛盾时,千鹤子的母亲总是被谴责被迫认错的一方.....

有人说,这是“日本的厌女症”。

非也,自本书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现在统一称为“厌女症”。

简单来说,“厌女”,就是不把女性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而认为女性是比男人次等的人或物品。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就详细罗列了各种现象和事例,比如:

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
“无人气男”的厌女症;
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
“父亲的女儿”的厌女症;
女校文化与厌女症.....

其中还提到多种职场X骚扰,以及女性在职场上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一些事实依据,读起来让人不禁感慨万千、醍醐灌顶、如梦初醒!

难怪《厌女》这本书在满分10分的豆瓣评分上,能获得9.1分的高评。

也难怪读者纷纷评论及感言:

这是所有女性都应该读的书(当然男性也是);

言辞犀利,直击内心;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从头到尾疯狂点头、酣畅淋漓、醍醐灌顶.....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本小小的薄薄的书,充满了大大的让人如梦初醒的能量。

因为,“它从婚姻生活,家庭暴力,以及女性在各种场合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等现象出发,充分分析了了父权制的核心 - ‘厌女症’(misogyn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有人嗤之以鼻地评论道,所以女孩子们你们都要成为女权代言人吗?要藐视正常的生活秩序和伦理秩序吗?

当然不是。

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厌女症是普遍现象、既定认知,由来已久且很难撼动,这本书,也是一本作者写得很不愉快,读者读得也很不愉快的书。

但她写这本书的初心,并不是为了倡导所谓的女权主义;

而是要让女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珍爱自己;

也让周围人清晰明白地懂得,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去包容。

所以,真正的“女性主义,是追求一个能够让弱者得到尊重的社会”。

真正的女性主义,也是:

允许一切发生,又对一切不正确Say No;
充满张力,充满足够的包容和理解,理解男人和女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不排它,不拘己。

深以为然。

真正的女性主义,也是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懂得自洽,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友好相处。

能从容接受男性成为家庭煮夫而不带任何鄙视,也能接受女性成为工程师而不带任何职场偏见。

每个人在家庭和工作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而不会受到任何“白眼”或攻击性的议论。

身为弱者能受到应有尊重,身为强者也不会藐视一切,那么,也就达到了我们真正意义层面的,平等。

而不是嘴上说着平等,行动上却是各种不平等,甚至偏见,歧视,瞧不起……

读完全书,你会对女性主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无论地位高低,都建议读读这本书,“因为它能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自我,认识当下社会。”

如书封写的那样:“女性主义者就是意识到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希望你也能从本书中,看见,听到,认识到不一样的声音。

作者:遇见懒茶

懒茶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如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