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国时期多数是文盲,日军是怎么培训出海量翻译官的?民国时期的学者是如何做到精通各国语言的?这个问题我想从:我们为什么怀念民国语文教育?开始回答。其实语文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语文英语的学习也不会更不能以牺牲对方为代价。语言是思想的工具,语文、语文教材,紧密联系着社会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能集中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与思想潮流。民国语文,自然承载了我们民族这个时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取向,是我们今天所不能丢弃、离我们最近的文化遗产。当然,面对如今语文日益功利化特别是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追溯民国也是对现实的镜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望民国语文,我们在怀念什么?不是一切为了高考民国时期现代的教育体制刚建立,有较多的办学自由,刚脱胎于传统,学生的所谓''国学''底子自然都比较厚实。另外,民国时期能上学的人极少,国民大多数都是文盲,那时主要是精英教育,比现在的语文教育水准高很多。而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学,是公民普及教育。

日军翻译官必须熟练掌握汉语和日语,现在教育这么普及的时代,都很难寻觅,更何况是文盲遍地的民国时期。日本方面对此也心知肚明,于是他们未雨绸缪。甲午战争惨败,马关条约割让了岛屿,日本人立刻着手奴化教育。要求学龄儿童同时学习日语和汉语,一方面奴化思想,同时为以后进攻内地预备翻译人才。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地区也如法炮制,选拔学龄儿童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多年后他们就成了日军翻译官。除了在中国培养翻译人员,日本在国内也培养了众多翻译官,直接为军事部门服务。不少留学日本的中国人也成了日军翻译官,直接调到日军密码破译部门,根据中国文字的特性攻破抗日部队电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