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没有照片的年代,清代的淮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好在1656年3月26日,荷兰人约翰·纽霍夫在经过了淮安城时,他为淮安留下了一幅画、一篇日记,为清代的淮安留下了珍贵的文物史料。

这是约翰·纽霍夫所作的一幅铜版画,他将淮安三城的城门、角楼、官衙旗杆、文通塔、龙光阁融于一画之中,远眺淮安城雄伟壮观让人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城西的运河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漕运官员和看船的市民。 这些漕运官员在运河边干什么呢?根据 《续纂山阳县志》记载:“漕督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夏秋之交,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运河,以待盘验。”《重修山阳县志》也记录:“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直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也就是说这些漕运官员在盘验来淮的漕粮。

约翰·纽霍夫有时也被翻译成约翰·尼霍夫,根据约翰·纽霍夫日记记载:26日坐船从宝应到达淮安城,淮安城位于运河右岸的一片平坦的沼泽地上,有一道城墙横贯该城,并建有坚固的城楼。郊区人烟稠密,房舍美观,延伸有三荷里,27日,我们上船出发,只见两岸田野清新,满河数不尽的戎克船(帆船)和其他船只,我们通过一道配有厚闸板的水闸 。

纽霍夫并没有进城,所说的闸就是淮安板闸。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1664年,彼德·冯霍姆率领荷兰使团经过淮安时,其旅行日志也称“淮安城是中华帝国的第八大城市”。可以说约翰·纽霍夫这幅画铜版画正是17世纪淮安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