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曾想‘透过中国(大陆)走向世界’,世界也想‘透过台湾走进中国’;但二度政党轮替后,连说好的‘跟随世界走向中国’也没了。当特朗普要与中国脱钩时,民进党已认真地走向一条‘没有中国的全球化’道路。”台媒今日发文如此写道。
文章指出,美国曾借着全球化在中亚和东欧等前苏联势力范围推动“颜色革命”,甚至希望改变中国。然而,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搭着全球化列车超英赶美,直到与美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特朗普政府试图阻断全球化进程,并对中国展开贸易战与科技战,推升地缘政治风险。拜登政府上台后,体认美中无法脱钩,冲突一触即发,转而寻求建立护栏与去风险化,但改变全球化方向的企图依旧。
文章说,台湾过去长期受惠于全球化的红利,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更一度拥有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发展台湾成为“亚太经济枢纽”的雄心。但政权与政策的更迭,加上国际与两岸情势的变化,让台湾在不同的定位中漂移。
“结果,蔡当局最爱挂在嘴上的‘全球民主联盟’,转化为‘民主价值联盟’,台湾依然常在国际上遭到‘主权’矮化与排挤。台湾在经贸上持续被拒于区域整合的门外,被禁输陆的农渔产品根本很难走到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文章指出,台湾同样无法走出贫富差距扩大化与青年低薪化的困境,蔡当局只能把大撒币当成青年大补帖。难堪的是,连诈骗集团的科技升级与全球布局,都跑得比蔡当局快。
文章提到,2002年英国社会学家纪登斯访台,面对抗议全球化的声音时说,“反全球化”现象也是一种全球化趋势。张忠谋宣布全球化死讯后,又以重新定义让全球化复生。可见,全球化不死,只是需要重新定义。关键是: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迎拒之间,如何定位、布局与作为。文章指出,最怕的是,尽管蔡当局嘴上谈着全球化愿景,却无法带领台湾走出边缘的位置;而当蔡当局跟着叫嚣反全球化时,更只让台湾沦为附随的角色与棋子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