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兆春

汾阳电影院是吕梁最早的电影院。那是在1963年底建成,1964年初春正式开业,地址是在当时汾阳县鼓楼东大街与县文化馆后院的东北角处。这座电影院原本就是文化馆新建的展览馆,还未正式启用便因特殊情况划分给了县电影队,改建成电影院。讲起来还真是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我在电影院开业之前就因搞电影宣传、被县文化局从县鼓锋晋剧团调到电影院帮助搞幻灯、绘制海报等。对这座电影院的创建情况比较了解。

那时是在60年代初,汾阳县委、县政府及宣传部、文化局、都热衷于建电影院的想法。因为汾阳属于大县,县城人口接近5万多人,而县城四关及附近农村,文化工作和文艺底蕴在全省比较先进。山西省电影公司领导也同样选中汾阳这个宝地,愿意为汾阳县城优先建电影院。

一次省电影公司经理龚书身来汾阳检查工作。电影《矿灯》要在汾上映,我又被调去画电影海报,因为这次海报画的质量好,还受到了龚经理的表扬,为汾阳争了光,显然为汾阳新建电影院又增添了有利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峰》上映后电影员留影。

后排中杨崇耀(放映员),中间是张芝茂(放映员),中前裴四元(电影站技师)左站立任怀善(借调剧院电工)、右李广发(经理)、右前魏达三(放映员)。后左站立杜又春(售票员)、后右站韩兆春(美工)

据说在汾阳建电影院,龚经理已满口答应,其中还特别谈到说汾阳有个好美工。这个消息一时在县领导和电影队传开了,文化局领导十分高兴。实际上为我调电影队奠定了基础,这当然是题外话。

时过不久,省电影公司派人来到汾阳,主要是与汾阳县政府签订了有关建电影院的协议合同等,据说是省电影院公司负责供应机器及有关设备松花江座机两台等。汾阳县负责将原有的县古风剧院拆改后新建电影院。双方签字盖章。

可是汾阳县将八室庵巷古风剧院拆平,准备按新设计图纸动工之时,中央下达文件(禁令)。国家困难之际,全国停止一切楼堂馆院建设。这样建电影院的事只能停了。汾阳县领导及省电影公司都毫无办法,铁的命令谁敢违抗呢!可是省电影院公司这时早已和长春电影机器厂订了松花江座机等全套设备合同,这当然是要按时落实。到时运回到省,没有电影院又该怎么办呢?

据说,省电影公司拿回机器并不愁卖,因为有好多的厂矿有的是钱。都想在礼堂、俱乐部安座机!龚经理传话“如果汾阳失掉这次机会,长春电影机械厂也将因全国影院停建而停产。汾阳要办电影院恐怕再有10年甚至20年也未必能再买到座机。即使将来机械厂恢复生产,全国大了,未必能供应给山西。”汾阳一定“慎重考虑”这下可难住了汾阳县。

汾阳县的领导多次开会研究,最后一个方案,决定并请省电影公司派专人来汾阳协商,双方决定也就是将县文化馆展览馆改建为电影院,这便是汾阳电影院的由来。

展览馆改电影院确定之后,伴随着带来的问题还有很多,特别是资金来源。因为是非正规建设,县计委、财政局根本沾不上边。说,如果是国家规定范围合法建影院,一整套手续,财政拨款全是顺理成章,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全部冻结,谁敢动一分呢!

这样,总体设想规划首先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了,这倒是符合当时的形势。这并非是口号,实际上是当时落实到电影队年轻人肩上了。那就是队长李广发,放映员杨崇耀、魏达三、会计武泽文。

任务是,第一项也就是总体规划,即:在展馆前加盖三层楼,作为电影院前厅,实际是三层高度比三层楼还高空厅。从外观上好看,三层顶上还加半层加一横框内写五个大字“汾阳电影院”,美观大方。外形上三层楼三排窗户在一层中间是两扇观众入场大门。

第二项是观众厅内靠前厅盖一间多宽放映室。观众厅紧靠北小舞台挂银幕,中间观众厅改为坡度。东西两墙壁中间各开一道门,西面安706个座位,两旁为观众走道,观众厅西门通往男女厕所,东墙门为安全门。

第三项,影院前面大约80平方米,靠西文化馆院墙加盖两间办公室,一间靠南为售票房加值班室,靠北一间为办公室,在办公室票房前六十多平米为空地,是观众入场地。入场地南一道墙壁是电影画廊、橱窗,张贴电影宣传画、彩照等。

第四项,在靠东大街大路北侧人行道竖有一个宽约三米高,横四米五电影海报宣传框架。每次更新新电影画,如期展示给观众。此外还有在整个县城的东南西北各个街中心区。安一个当日上映节目信息牌,写片名、放映时间等,一共十多处。

以上四项不管是亲自当搬运、当小工、材料来源等都是这四位年轻人。

木料砖料就是靠他们四个人拉着平车搬运,自装自卸,主要工匠是花钱雇用临时工。大师傅用的土砂石、水泥都是他们四人当小工。历经将近两个年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大家虽艰苦,但很乐观。为的是汾阳能有座电影院,看上新电影,观众能坐着看,刮风下雨照样放映电影。

第五个环节是分两部分进行。电影院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省电影公司通知,电影机已从长春运到太原,汾阳便联系县运输公司派车从太原火车站拉货。负责电影院观众厅安装座位、埋电杆、拉电线,准备通线路,配电盘等同县运输公司联系车辆都是李广发、武泽文。

因为经济上也是自力更生,资金短缺,所以706个座位,铁架是汾阳阀门厂工人加工,生铁砂磨炼造;座位靠背是剧院旧木料雇用木匠加工。安装是李广发、武泽文用改锥扳手把公母螺丝一个一个安装,从早上8:30到12点,中午饭后再接着干,历时两个月时间,706个座位,终于安好了。

正巧这个时间县人事局又给电影队安排一个电影放映员。是解放军部队转业到地方的专职放映员叫张芝茂,当然技术也不错,就在此时,与省派来的技术员四五个人加班加点,连明昼夜,半个月时间终于安装好了机器,然后试机。在1964年元旦前后,电影院竣工就绪,但是因为是冬季未能正式上映,一切待到春节过年,为正式开机上映做好全面准备,这时我正式由剧团调入电影院。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雷锋树新风、突出政治,又红又专。在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指引下,电影院全体工作人员努力自力更生,都在自觉努力的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而自豪,充满荣誉感。

调到电影院首要任务是绘制电影海报,大幅画《跟踪追击》《老兵新传》等省专供开业新片为汾阳街市中心可以说大放异彩,只要是更换新片,便围着观众。说实在话,那个时代凡是大城市街头,那个年代最醒目显眼的就是电影海报。

中国电影史上优秀的电影海报:《甲午风云》《阿拉尔罕》《刘三姐》《野火春风斗古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党的女儿》《红楼梦》《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打击侵略者》等等,历时六年期间大约近四百部影片,还有《东方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大闹天宫》《红楼梦》《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等四国》《红旗渠》等长记录片,《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在一般县城电影是不供片的,试想,这不是当年汾阳县城观众的一种特有的享受吗?别的县是站着看只有晚上。而汾阳观众则是坐着白天也看,刮风下雨都能看。那时,我们都存在着优越感、自豪感。

说到电影,当年只有正规电影院才特供。《新闻简报》一般国际国内重要新闻时事,像中央首长、毛主席等国家领导的外交事务所拍的影片,太原上映之后不久,汾阳观众便可以观看,还有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拷贝少、周转快。《红楼梦》电影地方戏,不多洗印,所有特供等影片,只有汾阳县城观众可看到。

新片上映,电影院是首播,优先供应、周转快,太原榆次上映后,十天半月汾阳就可上映。如果是其他县城,是全省周转。有的三月两月,有的影片拷贝少的,是一年之后才能周转过来。到时影片已经磨损、残破、短缺、声带沙哑,质量差了许多。

五六十年过去了,汾阳县早已撤县建市、市容建设高楼林立。面积已超越出原有城区四关外。最近,偶尔找出当年电影院放映电影《雷锋》之后照的一幅留影,也是唯一的电影院珍贵照片,供汾阳新老观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