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5G时代,为何还用古老的光学测距机,这是独门绝技我是没听说过五代机被毒刺打下来过的例子。便携式的防空导弹打的都是无人机、直升机这类飞机,至于F35,我觉得还是洗洗睡吧,根本就没戏,F35要是被一个单兵便携导弹轻轻松松打下来了,那他也就别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美国推出来的毒刺差不多是这类导弹中最出色的一个,实战次数多,战绩也不错。在阿富汗,苏军的直升机什么的没少挨打。毒刺的红外引导头和引信也是不断在升级的,而其升级目的呢,现在就是为了反无人机。

这种单兵导弹打的就是无人机和直升机,至于你战斗机什么的,你得是低空飞行到一定程度了,低到一两公里了,毒刺这类防空导弹才有机会,但是你像F35、F22这类飞机,压根就不会飞这么低,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就几公里的射程,根本就够不着战斗机什么的。而当年苏24被击中,也仅仅是起火,没多久就熄灭了,他追求太高的高度和速度,破甲能力被严重削弱了。看到这张照片,很多网友会问,这是什么武器设备,似乎很罕见。这是防空兵和炮兵常用的光学测距机,型号为58式1米光学测距机,是用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角速度的专用装备。是一种体现光学测距机,是一种很古老的设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有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8式对空1米测距机于1958年装备解放军高炮部队,是我国在50年代按照德军和苏军在二战时期使用1米测距机仿制生产的观测器材,主要配属于高射炮兵连及高射机枪连,可测量空中目标的斜距离或目标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也可以可供地面炮兵测量,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固定及活动目标的距离。由于其精度较好、性能稳定,直到现在好多部队还在使用。体视测距机是通过人眼瞳孔间的“立体识别”感觉来进行测距,通过光学补偿器使得目标与测标在纵深距离上感觉相同,来判断目标的真实距离。这种测距机使用双物镜的立体原理,操作手操作测距瞄准镜,不断拉近和放远目标,当从目镜中看到远处的目标具有立体感时,就会出现一个“之”字型的分化,上面的距离读数就是目标的真实距离。这种体式测距机比较精确,对运动目标的捕捉能力比较强,因此广泛应用于高炮兵,后来普及到炮兵。体式测距机的缺点是操作非常复杂,需要长期的反复训练,操作手还应该具有敏锐的立体感,用它观测就像在看立体电影的效果(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立体感不敏锐)。

本文配图是在昼间强红外干扰和复杂空地对抗条件下进行的实弹射击,地面防空兵反应迅速,2枚导弹直刺苍穹,全部精准命中目标。看到这里,有网友会问,现在已经是5G时代,进入了信息化和现代化战争时代,激光测机已经普遍应用,那么为何还在使用这么古老的光学测距机呢?这要从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性能缺陷说起。配备先进引导头的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例如使用焦平面阵、红外-紫外复合制导的美国毒刺导弹,以及使用四元阵列红外传感器的中国FN-6导弹,都具有非常高的抗干扰能力,理论上命中概率极高,多数要高达80%以上。但在实战中,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命中率却极低,只有20%至30%,老式的导弹甚至连10%的毁伤率都达不到。造成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在实战中命中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导弹本身的一些固有缺点。首先是单兵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导引头水平方向的视界极狭窄,大多数只有5度左右,因此引导头需要建立稳定跟踪后才能发射,而且发射条件很苛刻,如目标是超低空高速飞行,角速度很大,或者忽隐忽现,就非常容易丢失目标。这就需要有小型搜索雷达组成火控系统,为导弹提前指示目标,建立提前量射向。目前现代化的武装直升机和战机都安装有高灵敏度的激光告警装置,比较常见的直升机机载防御系统主要由雷达告警传感器、导弹来袭告警设备、激光告警接收机以及干扰物投放系统组成。前面三款装备负责发现直升机被攻击的威胁,锁定来袭导弹的方位。干扰物投放系统则负责发射箔条/热焰弹。其中箔条弹可以形成新的“雷达目标”,主要应付的是雷达制导导弹。而热焰弹可以形成高强度红外信号,诱骗红外制导导弹。这整套机载防御系统具备自动工作能力,无需飞行员介入即可自主完成从发现导弹来袭再到发射干扰物的工作,这样飞行员可以集中精力驾驶直升机进行最大限度的机动规避。如果使用激光测距照射,敌机会立即感知并进行反制。而光学测距机优点是可以隐蔽作战,无信号特征暴露,可以在静默中发射单兵防空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