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年轻人对“催收”这一词汇表示强烈的反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年轻人对催收产生如此大的憎恨情绪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分析催收对年轻人的影响,并呼吁年轻人理性看待催收,以合法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催收”作为金融行业的一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借款来进行消费已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一些借款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偿还债务,导致了催收的产生。催收行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帮助其收回逾期借款,减少坏账风险。然而,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催收机构为了追求利益,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如暴力威胁、骚扰、虚假宣传等,使得年轻人对催收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河南的卢小姐向我们反映称,我虽然以前借过网贷平台的钱,而且还不是一次的借,仅仅在“某领贷”一个平台我就借了十三次,每次借款他们都会扣除砍头息,比如说我借款1000元,而我实际收到的接口却是750元,借款周期也是7-14天,在还款日当天我需要还款的仍旧是1000元,那么我一笔贷款光砍头息就500元,而这1000元的年化综合利率就算按照36%计算的话也才29元,而“某领贷”扣除的却是500元,那么如此一来,、某领贷的年化综合利率到底是多少呢?

根据相关业内人士的计算,我在“某领贷”的贷款如果按照综合费用500计算的话,那年化综合利率就是600%,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也就是说,我在“某领贷”申请的贷款利率高于36%以上的是可以要求返还的,既然可以要求返还,就意味着是可以抵账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某领贷”不仅不返还年化利率超36%部分,甚至还通过委外身份不明的“陌生人”继续恶意催缴我第十四次借款的1000元,最可怕的是,他们还向身份不明的“陌生人”提供以非法手段获取我的个人隐私信息,以至于我的亲属好友、通讯录、通话记录里面的关联人员都遭到了侵害,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合法的程序来计算的话,到底是我欠了网贷平台的钱呢?还是网贷平台欠我的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正常的计算方式,1000元一个月的利率按照36%计算的话是29元,每次的服务费是500元,500元-年利率36%29元=471元,471元X13次=6123元,6123元-750元=5373元,也就是说,“某领导”应该返还我5373元,这还是折抵了最后一次的实际到账的750元,既然“某领贷”应返还我5373元,至今已经过去了60个月,按照每个月2%的利率计算的话,每年需要向我支付6092.82,五年需要向我支付30464.1元,现在我向“某领贷”进行催款,依法向我支付这五年的本金加以年化综合利率24%X5年的利率,共计30646.1元。

但是,“某领贷”已经失联跑路了,而且现在还要面对各种身份不明的催收非法侵扰,那么请问一下,银保监会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否能保障我的利益呢?

对于年轻人来说,类似于卢小姐经历的人很多,甚至有很多向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提出诉求,要求其履行金融协会的职责,督促其尽快督促“某领贷”履行还款义务,但是,事情总是出乎人意料,在面对“某领贷”长达5年的欠款,我是那么的无能为力,甚至于还被当成“反催收”的一份子,这就让我觉得非常奇怪,因为,按照法律规定的规则计算的话,我并没有欠“某领贷”的钱,而是“某领贷”欠了我的钱,还试图通过身份不明的“催收”恶意敲诈勒索我,这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对于目前的信贷催收行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交困扰和法律后果,不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司法公正性,比如说,一些欠了我们这些在单一平台多次借款的网贷平台妄图利用所谓的互联网仲裁单位仲裁我们,而仲裁的过程仲裁单位并没有履行告知义务,以至于到最后被仲裁人自己什么时候被仲裁的自己都不知道,而且,如果在仲裁的过程被仲裁人参与的话,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的利率计算方式以及在单一平台多次借款的行为,说不一定谁赢呢?

但是,我相信被仲裁人赢的几率不大,因为这些网贷平台之所以能违背仲裁法基本规则实施单方面仲裁,那么就会有人质疑其中存在利益关系,如果真的存在利益关系的话,被仲裁人想要赢这场仲裁官司,那简直就是比登天都难。

其实,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解决金融困局也没有那么的麻烦,只是解决的方式涉及到影响到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利益,更影响到获取不法利益的渠道,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网贷平台不愿意走司法渠道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不仅没有资质从事相关业务,而且还涉及到其委外催收机构的违规催收问题,甚至其委外的催收机构是否具备“涉黑”的特性,他们也是有着很大的一部分责任的,那么这些催收到底做了些什么呢?竟然如此让年轻人憎恨。

首先,催收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催收机构为了追讨债务,采用恐吓、威胁等手段,给年轻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这种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其次,一些催收机构为了追讨债务,不惜侵犯年轻人的隐私,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骚扰他们的亲朋好友,使得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陷入尴尬境地。这种社交困扰不仅会影响年轻人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信誉。

最后,一些催收机构为了追求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采取虚假宣传、欺诈等手段,诱骗年轻人购买金融产品或提供个人信息。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年轻人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使他们陷入法律纠纷,面临诉讼、罚款等风险。

为了避免年轻人因催收而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应该呼吁他们保持理性态度,采取合法合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年轻人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在遭遇催收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被恐吓、威胁所迷惑,而是要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维权。

其次,年轻人应当选择正规、合法的催收机构进行合作。在选择催收机构时,要注意查验其资质、信誉和口碑。同时,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和财务数据,避免被骗取或盗用。

最后,年轻人应当加强自我风险管理,合理规划财务和生活。在借款或消费时,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负债和超前消费。同时,要养成良好的还款习惯,按时、足额偿还债务,避免因逾期而引发催收问题。

总之,年轻人应当理性看待催收,不要盲目反感或恐惧。要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同时,也要加强自我风险管理,合理规划财务和生活,避免因催收问题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