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教好课文,教师自身必须有对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然后藉此在课堂教学在中加以演绎。而演绎使用的主要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在教学保持一种自身也是“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包容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⒈唤起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促成学生人格的形成。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在教学《这儿真好》时,教师问“你有过孤零零的时候吗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你自个儿在家呆了一上午……”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熊孤零零的感觉。在教学中,将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想象说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内化。

⒉挖掘教材情感因素,激发学习热情。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某位教师在执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时,如果教师单单来解释“爱如茉莉”的意思,显得枯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就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这种情境中的感觉,反复咀嚼文本内涵……此时,教室里学生的情绪被感染“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投入朗读之情可想而知。

⒊灵活运用“脚手架”,转化理解难度。

某位教师在执教《活化石》这篇文章时,文中“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这么长的一句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怎样把它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说法呢?教师在请男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爷爷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师在请女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奶奶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语言,作为“脚手架”。学生在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明白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⒋优雅体态语,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利用恰当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用经济简约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用含蓄典雅的语言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让学生思而有得;要不断加强语言修养,不懈地磨炼语言技能,用准确规范,含蓄韵籍的语言去感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心智,陶冶情操。

作者:王吉磊

特别声明:" 来源: XXX"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 30 日内进行来电。

中国教育科研信息网 新 闻:edunet@126.com 投 稿:edunet@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