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数学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要在短短的40分钟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也就是多角度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以及培养他们在数学上的思维能力,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为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才更加地牢固,也才能灵活地运用,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而教师要想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正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必须先树立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教学中,只有将教师的教学艺术充分展示出来,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动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采用有偿教学手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肯定、表扬、奖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适当的采取一些奖励措施,让学生为得奖励而努力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明天有一对有情人要步入婚姻的殿堂,为了渲染喜庆气氛,请我给他们剪“喜喜”,谁剪得最好,这些喜糖就归谁所有。刚一交代完,同学们都拿出了笔、纸、剪刀等,随着就都动手操作,无一个偷懒,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当大部分同学都剪完后,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全班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要回答。通过这种形式的设计处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很轻松地完成了,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意念相当强。

其次是尊重学生。

只有尊重他们,才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教师也不是给容器装东西的人。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尊重”二字呢?首先教师要明白自己的地位是引导者,即引导他们主动去获取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又是组织者,即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合作”的关系,即一起学习,探讨问题,认识真理,与他们之间没有尊卑之分。

第三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就应该在课堂创设轻松、愉悦、和谐氛围。

新课程改革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外,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方面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全面发展(“愉悦和谐”是基础,“积极主动”是核心,“全面发展”是目的),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不仅学文化,而且会做人。教学环境、课堂气氛的好与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一是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二是教师教法呆板陈旧、语言乏味枯燥,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应善于运用这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为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创设条件。例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我首先让全班学生一起背诵小学学过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另外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游戏,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为了加强学生对质数的理解和巩固,我让学生做数数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让大家从1数起,数到质数的同学不能报数,只能拍一下手,如报出数,则将被处罚。游戏过程中,全班同学在数数时兴趣都很高,生怕弄错被罚。由此学生在游戏中既能理解和巩固了质数,又享受了乐趣。这样,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与兴趣,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后,便可以树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观念支配着行为,我们便可以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自己的主动发展。学生有了主动发展的愿望,教师便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让他们成为主动容纳知识、消化知识的先锋。要做到这一点,便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教师就应该把“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知道,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主动地提出问题,才会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地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给予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我教六年级数学中的“分数化百分数”时,我就出示“把⅔ ⅝化成百分数”,让学生尝试练习后才共同讨论,概括出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二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母变成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然后便让学生练习几道题。这时,我便让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就有学生提出:⅔用第二种方法不是很麻烦吗?这时,再一次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样一来,学生便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途径,便不知不觉的主动参与了学习,获取了知识。

另外,教师要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从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动起来。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自己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成学过的图形。于是有的学生联想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时用到割补法,便不受教材的制约,采用旋转平移的方式,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这样,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既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思维。更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了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也就有了主动学习知识意识,从而才会主动讨论、交流、学习、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才会更深、更牢固,更能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都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真正地做一个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并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40分钟内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陈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