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专栏的家长,您好,这是我的专栏《10堂课解决孩子如厕烦恼》的第4节,前3节课的内容,如果你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回看。这一章节我们侧重分析孩子在如厕训练中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心理现象。

有个朋友最近十分苦恼,他说自己的孩子原本上厕所好好的,但这一个月来老是憋便。每次晚饭后让他去坐便器,但是孩子总是不愿意。结果导致恶性循环,到了第2天,甚至第3天,他常说想拉臭臭,但是坐上便盆就是拉不出,到了第4天,白天隔一小会儿,就说想去上厕所,结果就憋出一点点,还是拉不出,越费力孩子越不愿意拉,没办法最后只能用软化剂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人会有一个常见误区是以为孩子告别纸尿裤了,如厕训练就结束了。

实际上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都可能遇到各种如厕相关问题。比如尿床、便秘、去幼儿园的如厕问题,旅行中的如厕问题,以及家中二宝来临老大可能出现的各种如厕状况,还有很多孩子都有抽水马桶的恐惧等等。

而且孩子的成长总会伴随一些小倒退。这种倒退的情况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也是心理学中提到的“触点”,代表着孩子即将前进一步所付出的代价。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发展的信号特征以及孩子的心理情况,我们就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让孩子在学会如厕这一进程中更加自如、更加顺利。接下来我将对孩子如厕中的几种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希望受此苦恼的父母能够得到帮助。

孩子的几种常见心理特征:

  • 父母要倒掉大小便时会拦住不让倒掉
  • 喜欢憋便,甚至到了便秘程度
  • 不愿意使用马桶,表现得比较害怕
  • 不愿意去大小便
  • 害怕冲水的声音

01、不让父母倒掉他们的大小便;喜欢憋住大便

当孩子到了两岁左右,慢慢有了自我意识,进入到试图了解自己的年龄段。他会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自身相关的东西总是十分关注。大小便对于他来说也是从身体里面排出的重要的一部分。看到大便会表现得十分欣喜,有些孩子还会趁大人不注意玩弄大小便。

排出大便意味着对世界“作出贡献”;憋住大便则是意味着对周围环境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