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颜宁分享了自己近期参加推免生面试的经历。在微博中,颜宁老师提到,她向所有学生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但20 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宁微博截图

颜宁向考生问了一个问题:“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颜宁目前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等。

2016年,因为在蛋白质结构方面的突出贡献,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

2017年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2年,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颜宁获发聘书,出任院长。

2023年,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

她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

仰望星空

不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结合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不少人迫于生计,把活下去当作目前的重大理想目标。如果连基本的生计都成了问题,再让他们去抬头仰望星空,那就有很大的难度。一个人自顾低头到地上觅食,你怎么要求他抬头仰望星空和明月呢。颜宁之问触及了现实的痛点,之所以不能够获得“眼前一亮”,大概是短视的人太多。

“颜宁之问”和当年的“钱学森之问”

同样是沉重的发问,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在与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中国人不聪明吗?非也,中国在历史上曾产生世界最辉煌的文明;中国人现在变笨了吗,非也,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不乏中国人。

人才成长规律,即钱学森所言“‘冒’出来”。钱学森在谈话中虽然使用的是口语化的形象说法,但一个“冒”字却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规律,即杰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聚集培育的产物和“优中选优”的结果。

何谓杰出人才?杰出人才的核心要素在于他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而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创新能力,而没有创新欲望,则创新能力只能是潜在的能力;只有创新欲望,而没有创新能力,则不过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