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图像放大到网络模式时,希恩斯看到了无数神经信号沿着纤细的突触忙碌地传递着,像错综管网里流淌着的闪光珍珠……

“这是谁的大脑?”希恩斯在惊叹中问道。

“我的。”山杉惠子含情脉脉地看着丈夫,“出现这幅思维图景时,我正在想你。”

——《三体 II:黑暗森林》

前几天,蚂蚁技术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宣布他们联合攻坚的类脑研究——“基于图计算的脑仿真架构”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打造新一代大规模高精度脑仿真系统,而我们离这一科幻场景和大刘“理工科的浪漫”又近了一步。

带着加深对生物智能的理解,以及为脑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手段的目的,这个项目集结了图计算和实验神经科学等尖端学科,是一件极富想象力却也挑战重重的事情,就像是试图用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来解释另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蚂蚁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文光认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而这句话仿佛一个注脚,以比“人工”智能、“电”脑等名词更直接的方式,诠释了计算机科学与神经科学之间跨越几十年、千丝万缕的互生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识你自己

时至今日,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这句箴言,不论从哲学上还是生理上都接近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自从现代人体解剖学之父安德烈亚斯·维萨里斯在 16 世纪首次将手术刀伸向人体,人类开启了向内探索之路。多年来我们了解了器官、组织,理解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甚至外围神经系统,却始终对大脑——这一宇宙间最复杂的物体知之甚少,而它才是认识自我、理解意识和智能的关键。人类大脑重约 1.4kg,仅占体重的 2~3%,却包含了 860 亿神经元、比神经元高四个数量级以上的突触,仅已知能够呈现出的状态就有 2000 万亿种,而“作为我们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真正工具,其能耗才不到 30W,且一生之中没有任何备件可供更换”,领衔项目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高级 PI、博士生导师王云讲述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