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明代中期,自文徵明之后的文派山水传人中,能与之在画艺上相提并论的就只有文伯仁一人,他的山水画作品构思独特,风格多样,画艺精湛,为明代中期吴门山水的代表画家之一。

明代初期,浙派衰落,吴门崛起,文派画风备受推崇,这一时期的画家几乎都笼罩在文征明的光辉之下。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吴门画派却在明代中后期逐渐走向衰败,被后来的董其昌所取代。

关于吴门画派的衰微,明代书画家范允临曾经剖析其中缘由,他说:“问有取法名公者,惟知有一衡山。”这番评论切中要害,指出吴门后学的画风过于单一,都取法自文徵明。

但在文氏的后继者中也不乏兼具创新之人,他们对文氏画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文伯仁便是文氏家族后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画风取自家法而又独具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塔献瑞》

混合式风格的《四万山水图》

《四万山水图》的画面表现,不仅说明了此时其山水画风格应已逐渐成熟,同时也印证了文伯仁的画风多样。

文伯仁,字德承、号五峰、五峰山人、摄山老农,出身于书香世家。擅长绘画,以文人山水画见长,曾进入县学就读,屡试不中后放弃科举,以卖画为业。

他的画风多样,上探唐、五代画风,取宋元大家笔意,兼具各家之长。画功精湛,画技全面,以山水画闻名。而且在他的作品中也不难发觉叔父文徵明和元代王蒙的画风。

但是文伯仁却比文徵明多了几分个人意趣和世俗气息,也少了王蒙作品中陡峭山峰的高不可攀。

《沧浪清夏》

当然,文伯仁不单只受王蒙、文徵明的画风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还能看到五代和宋元画风的呈现。这些在《四万山水图》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四万山水图》包含有四幅作品,依次为万竿烟雨、万壑松风、万顷晴波、万山飞雪,是根据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进行排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竿烟雨》

画面被湿润雾气和连绵细雨所笼罩,表现出春季细雨飘摇生机勃发之感,呈现给人的是朦胧的感受,并带有细致的光影变化。这幅画与董源的《潇湘图》类似,同样是用水墨淡染时留下些许空白,来营造江南烟雾朦胧之感。

画面中竹林被分割成三个部分,画面最上的竹林呈倾斜着向左的趋势,正中央隐隐约约有分开的弯曲溪流,一路通向远处的竹林。整体上形成倾斜向上的“势” 。下部留白面积很大,给了画面呼吸,不至于看起来过于繁密紧凑,同时也将视角拉远,通向远景。

《万壑松风》

将文徵明的各种图式元素进行层层堆砌,如树石、溪流、石桥等,画面极为繁密复杂,看似拥挤,实则是将者将纷杂物象有条不紊地一一安置。

虽是仿倪云林,却并没有采用倪云林典型的三段式构图,而是通过魁梧的松树前后遮挡,层层交叠于丘壑之间,朝着山势倾倒,好像在舞蹈一般。也正是这些树的动势维持了画面的秩序感,石壑与松树的倾斜方向相互呼应,使得画面密而不乱。

《万顷碧波》

突破了原来的画风,笔法娴熟,构图布置大胆,与其他三幅的构图形式形成对比,密者更密,疏者更疏。

开阔的水面与天际线相连,远景中山峦以三角几何形态呈现,与远景山峦相连的矮山则是椭圆形山顶,这种山体造型与赵子昂《水村图》的画法如出一辙,意境则与《鹊华秋色图》有相似之处。

两艘相距甚远的渔船经过大雁连接在画面中,呈现动态的曲线美感;画面前端的树石从画面低端向远处延伸,树的长势也是朝上,都与画面的主“势”相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山飞雪》

常见的上留天,下流水的构成方式,兼具王维和王蒙的画风。采取高远的构图法对山峦层层推进。山峰由近及远,将深远的地势体现出来。画面中左下的溪流也是由左上流向右下的趋势,迎合画面“势”的曲线安静流淌。

画面上部是以峰顶为轮廓流出的空白,外形概括,山峰最高点偏向左侧,与画中的山势相和谐。山谷之间的空白处右侧是山脚的轮廓,变化丰富以淡墨绘之,左侧则是平缓的山体,以劲挺的线勾勒出来,富有变化,也给复杂的画面留出余地。

当然,文伯仁的画风多样还不止于此。

《泛太湖图》

传承文徵明、王蒙、赵伯驹的三类画风

文伯仁在中国画史中的定位很高,被归于文徵明之后文派画风的重要传承者之一。他的画风大致可分为三类:平实之中意蕴高古、精工细密的繁笔山水和师法赵伯驹的重彩青绿山水

文伯仁作为文人,同时在家族文学氛围的熏陶下,文学根基深厚,在题材上多是表现文人雅集和交游的场面,具有浓厚的文人意趣。

《泛太湖图》,画面呈现出平远的构图,以雅洁的笔墨,绘出文人墨客的淡雅意趣,山石以披麻皴为根基,干笔勾皴,层层叠加,繁而不乱,细密有劲。

画面清疏至极,富有抒情意味,描绘文人墨客在太湖泛舟之景。画中水面辽阔,将太湖的浩渺表露无遗,画面雅洁,平淡之中意境清幽旷远。设色清淡雅致,笔墨秀润细利,为文派山水的典型风貌,与文徵明《石湖清胜图卷》中的淡雅意趣相似。

而且文伯仁还在家学的基础上,融入元代大师王蒙笔意,画风缜密,简于繁中,给人密而不实之感。

《深山古寺图》,源自文徵明的繁复图式,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王蒙特色,用笔工致细密,笔力清劲,高大的松树相互掩映,相互重叠的松针根根见笔。

山石运用牛毛皴和卷云皴反复皴擦,山体与山麓用短促的披麻皴塑造出脉络,繁茂之景跃然纸上。

此外,他还师法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尤其是赵伯驹的重彩青绿山水。

文伯仁用笔工致细腻,灵动多变,设色浓艳又不失色调的统一性,细密的点染皴擦衬于色块之下,工整中见放逸。

又如《山水四屏》,整幅画作勾画细致,设色艳丽,布局严谨。树木虽然布局繁复,但是通过色彩的衬托显得明快清朗。树木兼用勾勒、渲染、夹叶、点缀之法,工致精确又不显刻板。

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的山川蔚然深秀,搭配朱、赭、白等色,色调明快和谐,突出文人画的静雅。

由此可见,文伯仁发展了文征明代表的文派细笔山水画风,将繁复的景物构造变成更加严谨的肌理块面,将文派山水的繁密构图朝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动人非常。

他用文派山水的细腻笔墨诠释王蒙山水中的繁密构图,气蕴画中,构图极致,画风郁茂,不愧为明代画坛“吴门四家”门人弟子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