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嘉树 辞写朝花——金鸿钧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时代金鸿钧

金鸿钧:1937年9月12日生于北京市。别名爱新觉罗鸿钧,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15子和硕豫亲王多铎第12世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花鸟画室主任,兼任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1953年,金鸿钧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学习,在此后的60年间一直在艰辛而诱人的艺术道路上勤奋耕耘,在展出的工笔画作品中,部分为他在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学习期间的习作,是从学院资料中翻出来的老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金鸿钧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在这期间受到了多位当代中国画大师的教诲,他于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坚守中国画教学岗位,培养了很多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与俞致贞先生在一起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金鸿钧是画坛十分熟悉的工笔画家,从他从艺几十年的历程来看,金鸿钧艺术的成长、发展、探索、追求顺应了时代文化发展,他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工笔画在过去几十年重要的时代特征。早期,金鸿钧就用工笔手法进行主题创作。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美术形式大变革时期,他的思想观念又紧跟时代,在工笔画中开展了新的探索课题,这时期,他的工笔画题材更为丰富。近些年,金鸿钧注重在创作中融入生态意识。在坚守创作风格的同时,在思想观念上不断突破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在创作(1978年)

此次展出的百余幅作品涵盖了金鸿钧三个创作时期,第一时期是从1977年到80年代初,这时期金鸿钧努力钻研传统技法,并以传统题材为主创作出了《万紫千红》《锦绣前程》等一批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1982年到1990年是金鸿钧的第二个创作时期,这时期金鸿钧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新的题材,尝试花鸟与山水背景的结合,采用双勾与没骨并用,重彩与水墨淡彩互融等技法,创作出《芦塘野趣》《枫叶白鸽》等作品。第三时期是1990年往后的十年中,在此期间,金鸿钧深入深入热带雨林地区写生,开始创作了以雨林中榕树根藤为主要题材的作品,这批作品在构图、笔墨、色彩上都有更大的突破,创作了如《生生不已》等大幅的创作,来表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在北京东单洋溢胡同小居室

金鸿钧表示,自己十分热爱传统和生活。继承传统的工笔花鸟艺术并使之现代化,是自己立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将创作每一幅画都视作艰苦的劳动,从创作中得到的收获也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从中央美术学院退休后,金鸿钧尝试画了不少以小写意花卉与工笔鸟、蝶相结合的作品,这些作品色彩明丽,寓意吉祥,深为广大群众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洪钧从艺60周年回顾展开幕式合影

在金鸿钧看来,艺术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创新,首先作品中要有新的意境,好的工笔花鸟画本身应是一首无声的诗歌,以新的题材、构图、意境,新的技法、笔墨、色彩来使人们从画面上自然地感受到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和审美启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哈萨克妇女重彩写生》

批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工笔花鸟画家的崛起和工笔重彩画的复兴,是现代画坛上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他们大多在青年时代受过美术院校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拥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和表现技巧,并在生活中经受了风雨锻炼,视野开阔、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创造出了工笔重彩花鸟画的新局面,也在美术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说:“我的工笔画和写意画创作都在不断地改进,我将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用作品歌颂我们伟大的时代,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金鸿钧:1937年9月12日生于北京市。别名爱新觉罗鸿钧,满族。爱新觉罗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15子和硕豫亲王多铎第12世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花鸟画室主任,兼任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在童年时代受家庭影响,写书法,唱京戏,重视传统文化。初中在启蒙老师郑宗鋆的引导下练习素描、速写并进行创作。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1957年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亲身聆听过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等各位大师的教诲,后入花鸟画科得到田世光、俞致贞、郭味蕖等名师的言传身教。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他一度留校任教,晋升为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一个工笔画家来说,功底坚实深厚与功力先天不足,对日后的发展可谓至关密切。基本功力不但影响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可能性,而且还影响到艺术观察、思维乃至艺术想象。若想建造艺术的九重楼台,基本功的勤学苦练是万万偷不得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得益于功力,但他并没有把功力当靠山,而是以功力为进取、攀登的利器。他非常注重写生,可以说他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创造无不受惠于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重写生,重融身于大自然,其根本旨意不是去照抄自然,而是去亲近、拥抱、神会自然,从而激发起创造主体的审美感兴,寻觅诗意创造的灵感之源。热带雨林是最难表现的题材,也是金鸿钧最爱画的题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它难画,是因为雨林地处南园边陲,古代画家未曾涉足,也未画过,缺少借鉴再者,雨林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纠葛缠绕,盘根错节,无从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者,雨林巨木参天,气根倒挂,板根游走,更有攀附、寄生,乃至绞杀现象,很难捕捉其神韵。金鸿钧勇于迎接这些挑战,“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花鸟画创作把花鸟与山水结合,工笔与写意交融,重彩与水墨互补,既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又有机地吸收东西方绘画中有益的营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是他在九十年代画出了一大批热带雨林榕根系列的作品,既开拓了花鸟画的题材,又深化了花鸟画的意境,扩大了花鸟画的思想容量,逐渐形成了他的花鸟画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时代的风格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絜兹给金鸿钧画展写的文章中所称道的“在画坛成为革新的闯将,在工笔重彩花鸟画领域创拓出一个新局面,在美术史上写出了新的篇页”,“他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已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金鸿钧,他不愿在传统花鸟画的范围内寻求艺术发展,而是要做一个拓荒者,选择师法自然之路,立志开创具有时代风格和崭新意境的中国花鸟画新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寻找艺术之源,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和广东肇庆的七星岩等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也使他笔下的国画中出现了榕根、藤葛和热带兰花等前人未曾表现过的题材,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题材新颖,传统的国画笔法不足以表现新的内容,在技法上,金鸿钧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之路。他的国画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的技巧,又吸收了西画素描中的质感、光影和色彩的处理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材料的选择上,为了更好地表现森林和花鸟的质感、光感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除传统的国画原料外,他还经常选用天然矿物质以及多种高温烧制的岩彩进行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构图上,他不是在一花一鸟的位置上做文章,而是追求一种整体的大效果,一种博大深远的气势,一种余音绕梁的弦外之音。在创作中,他总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到所描绘的花鸟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自然界生命的再现和人间情感的挥洒,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与传统的花鸟画明显的拉开了距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鸿钧先生虽已古稀之年,但仍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与探索,一如既往地走在自己开辟的艺术大道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