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科技兴国,我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却屡屡弯道超车,攻克了很多国外科研学者都未曾破奥秘的顶尖高新技术。

“金属3D打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该项技术完全是由我国自主研究,前后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终于攻克,站在了该领域的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华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金属3D打印技术”就是在他的带领下被成功拿下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3D打印的可行性,美国学者做出一个假设:是否能够用这种方式对金属配件进行打印?

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他们做出来的构件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很多性能方面根本就比不上传统手段所制造出来的,所以这项技术在2005年被腰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对于美国学者来说是个难题的事情,对于王华明来说却充满了挑战性。

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航空发动机叶片采用表面快速融凝手段修复后,其性能甚至比没有损伤之前更好,这让他灵光一现。

如果直接使用激光融凝技术去制造金属构件的话,那么势必会对我国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干就干,1995年,王华明立刻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和试验,一次次调整金属粉末的密度、打印时的温度以及凝固时所需的条件。

终于,在团队的努力之下,做出的构件一次比一次大,而且性能也一次比一次稳定。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个3米高,与集装箱很像的大型机器内部,是一个平台,上边放着一块金属层板,其上正在工作着的就是激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激光的来回游走之下,只用了三十多秒的时间,金属层板上就多出了个大约30毫米的金属环,仿佛是凭空“长出来”的一样。

很快,这样的技术就被运用到了我国的大飞机C919上,飞机机头处的钛合金整体窗框就是运用了王华明团队的技术铸造而成,成本只用了锻模费用的十分之一。

这样的成就不仅让国人骄傲,更是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金属3D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泛的。

如今,我国已经根据该技术研发出了一款锻铸铣一体的3D打印数控机床,能够打印的零件直径也超过了两位数,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添上了一块结结实实的红砖。

而王华明现在也依旧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着团队继续深挖该领域的可能性,毕竟他的目标可不仅仅止步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看来,金属3D打印技术完全可以控制材料生成时的温度、湿度以及流动和结晶状态等等,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该技术创造出全新的材料来用以适配各种用途。

想法是伟大的,科研是踏实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华明院士在未来一定会再度给我们带来惊喜,创造出更多的“世界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