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但霸凌不一样,尤其是未成年人霸凌。这跟善良无关,只跟强弱有关。

未成年人的世界,更接近于动物世界。你强就能确保自己不受欺负,甚至可以欺负别人;你弱就要学会不被欺负的技巧,或者注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而无论是那个被逼吞粪便的男孩,还是那个政法学院里为受霸凌同学撑腰,而最终选择退学的男生。

本质上来说,就是被一群同龄人霸凌了。但面对霸凌,我们都应该接受一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霸凌”一词来源于英文“bully”,原意即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人。现代被引申为一个人或者一群人,长期对某个人的肉体、精神上的攻击,包括但不限于殴打、胁迫、辱骂、排挤、网络攻击等,霸凌往往伴随的就是冷暴力、暴力和违法行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霸凌,无论中外,无论年纪,无论性别。

这是完全无法杜绝的,因为本质上来说,霸凌就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竞争模式。而霸凌的终极形态可能就是国家。尤其是未成年人之间,几个人的小团体往往要通过霸凌某些人,来获得集体快感,确立自己团体的地位与荣誉。这种小团体在部分学校里往往以学生会或者小社团的形式存在。

更不要说,人群里本身就存在着1%-5%的反社会人格。

但今天让我最为恶心、愤怒的不仅仅是霸凌这件事本身,更是我们中国社会如今对霸凌事件“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霸凌事件上升到社会事件?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某些官方机构对一些单纯的治安案件,采取的不是正常的解决问题,以正视听的处理程序,而是采取“和稀泥”,赶紧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生怕继续被老百姓关注。

尤其是某些治安案件经过网络的传播发酵,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注意之后,这个事件的性质就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就像上面的学生霸凌事件,就从霸凌事件变成了一个社会事件。

而此刻,当地考虑的往往就不是如何解决好这个事件本身,而是要赶紧把这件事压下去——不要影响了当地某些人的政治前途。

这就像是一个人不小心被锤子砸到了手,这本来是个偶然事件,只要医生耐心把手治疗好就行了。但医生却不,医生不仅潦草的治疗,还非要把这人的嘴堵住,让他喊不出疼来,以此来证明自己医术的高超。

但问题是,周围人都看着呢!你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样和稀泥式的处理方式,不仅仅伤害的是公信力,更是伤害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

比如,那年的扶老人案,最近的鸭脖事件和今天所说的男孩被逼吞粪便被4.5万和解,3名未成年人逃脱惩罚;男大学制止霸凌,却只能选择退学的事件。

这一个个曾经或者正在和稀泥的案例,无不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后退。至少是没有学生会再替被霸凌者出头了,就像这些年扶个摔倒老人都要心惊胆战的留好视频证据一样。

当一个社会普遍缺乏正气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进入了一种病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之道

面对和稀泥

四个字——实事求是。

不能让当地某个人、某些人的利益,抑制了我们整个社会惩恶扬善的基本需求。

但目前看来,前路漫漫。

而那些“和稀泥”的人,你们就不想想,你们就这么确定以及肯定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不会也成为那个被“和稀泥”的弱者吗?

面对霸凌

不管是校园霸凌,还是职场霸凌,我个人的建议:

人要有两个基本能力,一个是攻击的能力,另一个是逃跑的能力。人在城市里待久了,会忽视掉自己的动物性,但这往往是个人悲剧的开始。

恰如大刘所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人有时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感到痛苦,往往是因为把自己置于虚假的社会性之中。那所谓的尴尬、社死,被排挤,领导等等,可能只不过是人的一种错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人就是在城市里穿梭、居住的一种动物。

当人找回了动物的属性之后,对待霸凌就会从食草受害者的角度,转变为冷血捕猎者的角度。

捕食者面对威胁,要么,对峙;要么,攻击;要么,逃跑;实在没法了,那就先屈服。但即使是屈服,也对自己内心伤害不大,甚至会激起自己更大的血性。

比如,韩信当年的少年胯下之辱,这就是典型的霸凌,但不妨碍韩信日后的成功,也不妨碍他是否要报复那些人。虽然《资治通鉴》里说,韩信把那辱他的人任命为了中尉。

结语

有的时候,我对一些人很疑惑,因为他们在人的法则里太久了。导致了还没到70岁,就已经练就到了“不逾矩”的最高境界。

但很可惜,他们的“不逾矩”,却会导致更多的人对“规矩”的不信任。

可规矩,并没有什么错。

民,也没有什么错。

编辑原创丨傲徕峰利哥

规矩世界里的一个莽夫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