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引言

我刚离开设计院那会儿,正是设计院疯狂砸钱转型的时候。

大方向也就那么几个:国际工程公司、全过程咨询公司、数字化设计公司。

几年过去了,能够成功转型的寥寥无几,有能力做到上述三个方向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出来。

那些转型失败的那些设计院又干了啥呢?

小设计院和转型半毛钱关系没有,继续小作坊模式,老板的关系才是院里的第一生产力,画图韭菜随便割。

体量不错,但算不得行业拔尖的设计院大致是:

响应号召转型——经营不善——绝不破产——开启混改——混改失败——抱团取暖——浴火重生?

今天要聊的就是这些体量还不错,转型却没成功的设计院。

它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分分合合的新路子。

行业的变革也许会从此开始......

二、变革

纵观设计院的发展史,许多省级大院的前身都是事业单位,再早就是政府部门下属的某个处室。

更牛逼些的,部委直属的厅级单位,比如长江院、中国院等。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电力工业部、铁道部等先后改制成了企业,设计院也顺势成了大型央企的内部智库。

再后来主辅分离,设计院从甲方大脑,成了乙方弃子,没了亲爹,一切都得靠自己。

也就是从那时起,设计院的性价比急转直下,开启了自己的市场化转型之路。

注:建筑行业市场化较早,建筑院的衰败原因主要是房地产。

但不是所有设计院都有能力完成:国际工程公司、全过程咨询公司、数字化设计公司三个宏伟目标的。

一些“大院”由于体制问题,在转型过程中磕磕绊绊,最终失败,只好勒紧员工的裤腰带过日子。

原本混改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整合资源、收拢资金、强强联手,但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混改效果一言难尽。

但最近,一条崭新的路径出现了 !

不少设计院或主动或被动得给自己找了后爹。

三、后爹

上个月,我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地方城投公司的。

作为地方国企,城投公司承担了部分项目建设融资的需求,通俗点来讲就是独立于政府财政外的钱袋子。

以前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城投公司靠着收房租能够覆盖资金成本,挣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

但当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消费疲软,企业发展受阻,楼宇空置,地方债务问题凸显,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城投债成了大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设置防火墙后(设立国有控股平台,让城投自身自灭),找到一个新的营收增长点。

于是诸如下方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

1.2022年3月,上海浦东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股权。

2.2022年8月,中设股份对外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与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框架协议》。

3.2022年8月,内蒙古公投公司完成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收购工作。

4.2022年9月,河南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及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股权。

5.2023年5月,乐清城投增资入股温州设计集团工业设计院。

6.2023年6月,桑植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划转移交至县交投公司。

四、未来

一边是离开亲爹后,苦于业务改革,快要被市场淘汰了的国企大院。

一边是负债高企,主营业务疲软,通过兼并和股改后轻装上阵,但苦于没有新利润增长点的城投。

用双向奔赴来形容最近发生的各类城投公司收购设计院最为恰当不过。

展望未来,两者的弱弱结合,说不定会擦出别样的火花。

比如,城投债务刚刚通过股改剥离,有钱,且领导大多不愿再碰筑巢引凤一类的事,摩拳擦掌开拓新业务。

比如,设计院最大的成本是人工,算是工程产业链中为数不多的轻资产环节,对于城投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言是极好的选择。

比如,有项目有人脉的城投早已熟知项目开发的弯弯绕绕,收购设计院,自家项目给自家人吃,降本增效指日可待。

看上去,被政府丢出去自生自灭的设计院,在外打拼了十多年后,又回到了有爹庇佑的模式。

但实则已经被政府层层剥离后的城投,能不能让设计院再现往日的辉煌,还得走着看。

可不管如何,肯定是会比现在半死不活,全民经营(guitian)的日子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