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国际政治领域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莫过于印度总理莫迪访问美国。这次访问不仅给予莫迪超乎寻常的接待礼遇,还在军事合作方面将印度视为亲密盟友对待。美国不仅向印度售卖了31架最先进的MQ-9B无人机,还首次向印度转让了F-414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以促进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美国总统拜登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印伙伴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更紧密、更有活力。美国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将印度拉入其反华战略之中,使印度成为对中国的重要牵制和压力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美国政府和媒体将印度奉为至高无上,但富有超级大国梦想的印度并不愿成为美国在遏制中国方面的前锋。《欧亚时报》认为,美国如此超规格地接待莫迪,并在军事合作方面给予印度如此亲密盟友的待遇,就是为了说服印度参与反华联盟。这一点也反映在美国助理国务卿克里滕布林克对印度更多参与南中国海的期望上。

在接受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采访时,当被问及“是否预计印度将在南中国海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美国进行协调”的问题时,克里滕布林克给出了积极的回答。

然而,《欧亚时报》警告称,“印度的选择也将决定拉达克东部的局势。中国可能会增加在边境地区的强硬立场,减少脱离接触的机会。”该报认为,尽管中国对印度与美国的密切关系感到不安,但并不认为新德里是美国的“附庸国”。因为这将意味着印度会通过采取强硬立场对抗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敌对关系国家,以使自己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与美国保持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亚时报》还举例认为印度不会选择成为美国马前卒。例如,印度在俄乌战争上的中立立场、2022年8月美国前议长南希·佩洛西窜访台湾后中国在台湾周围举行了大规模的实弹演习,以及印度最近拒绝加入“北约+”。《欧亚时报》指出这些都证明印度不会盲目追随西方阵营。

耐人寻味的是,《欧亚时报》在这里竟然拿中国去年8月份的锁台军演举例子,如果不是举例错误(大概率不是,因为大网站都有严格审核),那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拿此举例,给人的感觉就是《欧亚时报》想要向外界传递一个“印度如果插手南海,中国的反击印度可能承受不起”的信息。由于中印两国存在边境争端,《欧亚时报》这样举例不就是妥妥的“涨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嘛!

实际上,《欧亚时报》担心的是“如果印度跟随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的局面中,一味哗众取宠,而忽略了损害自身利益的自尊心。

正如《欧亚时报》在本文引用的中国专家所说,“印度认为自己正成为越来越强大的亚洲大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战略独立和私利外交。印度不希望成为美国的棋子,也不想成为所谓盟友,而是希望作为平等的伙伴存在”。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锋表示,印度只是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和投资等直接利益而在南海发挥影响力。然而,这种做法将导致印度失去战略平衡并丧失独立的大国地位。

与中国专家的含蓄表达不同,《欧亚时报》的表达更加直截了当。《欧亚时报》认为,如果印度跟随美国参与南海问题,通过开辟新的战线来减轻中印边境的压力,那么中国将采取更具威胁性的行动来应对印度。

《欧亚时报》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在喜马拉雅地区的边境局势对中国很有利,尤其是中国军队可部署的兵力规模和质量。外媒报道称,由于中国在综合国力、军事科技和边境基建方面的绝对优势,中国在中印边境附近仅部署了5万人就能够牵制超过20万的印度军队。印度政府每年在中印边境的军费开支高达200亿美元,占其全年军费开支的三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在高原地带部署了歼20。

因此,如果印度像美国希望的那样介入南海问题,中国将认为印度已不再保持中立,并将把印度视为与日本和澳大利亚一样的对手。这将导致中印边境局势升级,中国军队将在拉达克采取行动。尽管印度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组建了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但在喜马拉雅战争中,除了提供军事援助和卫星监视数据外,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不太可能与印度并肩作战,因此印度将需要独自面对中国的愤怒。

因此,尽管印度与美国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制衡中国,但印度政府仍然避免触及中国的底线,包括新疆、香港、台湾和南海问题。这是因为印度政府明白,中国可以通过质疑印度在克什米尔和查谟的政策来进行报复。

据《欧亚时报》总结,印度似乎明白完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的代价,并且不太可能加入彻底反华联盟。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厂之一,也是苹果的重要合作伙伴。创始人郭台铭以中国的制造优势为支撑,将富士康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然而,在近年来,他试图将产能转移到印度等地,寻找新的机遇。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印度计划并没有如愿,反而遭遇了印度政府和市场的冷遇和打压。外媒认为,富士康受到了压力。

中国制造是富士康的基石。

富士康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1988年,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工厂。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制造业刚刚起步,政府给予了外资企业许多优惠政策和支持。富士康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链配套,快速扩大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商。

富士康的成功离不开与苹果的紧密合作。2007年,苹果推出了首款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郭台铭敏锐地发现这一商机,积极与苹果合作,承诺以高效、高质、低价为其提供代工服务。苹果也看中富士康在中国的优势,选定其为主要供应商。从此,富士康与苹果结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其生产了数亿部iPhone和其他产品。

富士康是中国最大的雇主之一,员工超过100万人,在深圳、郑州等地拥有多个工业园区。该公司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也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可以说,富士康把中国作为自己的根基,依靠中国的土壤生存和发展。

然而,郭台铭在富士康飞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认为自己是富士康成功的唯一原因。他曾经说过“我给大陆赏饭吃”的无礼言论,还一直加大对印度等地的投资,试图将3000亿产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在印度等地可以复制中国制造的模式和成就,甚至还可以超越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他曾经宣布,在未来三年内将印度工厂员工数量从1.7万人增加到7万人,并与印度资源集团韦丹塔合资成立了半导体公司,计划投资195亿美元建立芯片工厂。

他的印度之梦看似美好,实则是一场幻觉。他低估了印度的营商环境的恶劣,过高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他没有意识到,富士康在中国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还倚赖了中国政府和市场的支持与配合。在印度,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

在印度发展遭遇了多重困难的是富士康的噩梦。

首先是制造业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印度的基础设施、物流、电力等方面远不如中国完善和稳定,这给工厂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很多麻烦。印度的工人也缺乏技能和纪律,经常进行罢工、闹事和辞职,导致生产线经常停工。此外,印度的产业链也不完善,富士康在印度组装iPhone所需的配件都要从中国运输过去,从而增加了时间和成本。

其次是高科技产业的难以在印度落地和突破。印度对外资企业的态度并不友好,对富士康提出的半导体项目存在多方面的阻碍。据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印度政府一直与富士康就韦丹塔的半导体工厂的融资计划进行长时间的拖延,表现出耍太极般的态度。

虽然近日已应印度政府要求,富士康重新提交了提案,但具体结果何时出炉还是未知数。另外,韦丹塔集团自身也面临着债务危机,不得不向竞争对手质押股权以获得借款。富士康在印度的芯片计划也因此陷入了僵局。就算富士康能够在印度建成芯片工厂,由于中国在芯片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和进步,印度相对滞后。

最后是印度政府和市场对此的冷漠和打压。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态度时好时坏,有时给予优惠,有时收回承诺,有时鼓励合作,有时加大监管。印度政府也经常对外资企业采取行动,如税务调查、罚款等,这些都不足为奇,壳牌、诺基亚、IBM、沃尔玛等外资企业都曾遭到过印度政府的处罚。

印度市场进入和开拓都不容易,印度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存在偏见和抵制,本土企业也有保护主义和排外情绪。富士康在印度生产的产品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因此,富士康在印度的发展并未达到郭台铭的预期,反而遭到了印度的反对和反击。外媒直言,富士康承受着压力。

中国制造是富士康的未来

面对印度的困境和挑战,郭台铭或许终于明白了是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让富士康取得成功。他也开始重新审视和重视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近年来,他不仅在郑州设立了新的总部,还在广州投资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工厂。他还表示,富士康将继续在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

这些行动显示了郭台铭已经意识到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和潜力,并且意识到富士康与中国制造业有紧密的联系和共同利益。他还看到中国制造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从跟随者转变为领导者。他也希望富士康能够与中国制造业一同成长和进步。

总之,富士康在中国制造业中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它应该珍惜并且维护与中国政府和市场的良好关系,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印度等地的虚幻梦想。只有这样,富士康才能保住自身的地位,并且让它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