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保安司令张学良,下令将原来悬挂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换为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通电南京,接受国民政府管辖,史称“东北易帜”。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暂时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北伐的胜利,使蒋介石的权势达到了新的高峰,张学良更是开始了与国民政府的亲密关系,最终一跃成为中国的二号实权人物。当然,事情的进展并不只是换个旗子那么简单,背后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等各股力量的争锋,让整个事件一波三折。

想搞清楚东北易帜的来龙去脉,要先了解当时中国的局势究竟是怎样的。

简而言之,1928年,蒋介石联合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二次北伐”,进攻奉系张作霖,希望效法朱元璋,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北伐统一。

日本人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一面逼迫张作霖退守东北,一面出兵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试图阻止北伐。6月4日,张作霖被迫返回沈阳,结果在皇姑屯被早已对他不满的日本军方暗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姑屯事件现场

张作霖一死,少帅张学良就成了奉系首领。所有人都在关注东北何去何从。

解决东北问题无外乎两种方式:战或和。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支持战、和的双方都有谁。

希望开战的首先是日本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就在东北享受大量特权。如果东北开战,日本人就有借口直接干涉,借机将东北据为己有。其次是冯玉祥。冯玉祥和张学良的奉系是老对手,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曾受过张作霖的排挤,所以冯玉祥一直坚持消灭奉系。

谁又希望和呢?最渴望和平的是老百姓。连年军阀混战,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早就盼望着停战。

其次,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蒋介石主和原因有三:

第一,日本的压力,济南事件让蒋介石深感日本蛮横无理,一旦开战,肯定会引狼入室。

第二,收复平津之后,蒋介石顺势提出裁军,准备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样,巩固自己的地位。如果这个时候再与张学良打仗,裁军等于一句空话。

第三,国内舆论压力,蒋介石不得不考虑民众对战争的厌倦情绪。

第四,张学良本人也希望和平解决。

张学良为何愿意主动倒向国民政府?

首先,张学良担心日本人,毕竟自己的父亲就是被他们炸死的。其次,张学良是真心希望国家能够统一,联合对抗日本。再次,年轻的张学良刚刚继位,面对一群自己的长辈元老,他还没有老帅的威望,如果此时动武,不知道会出什么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与张学良合影

东北问题有外交因素,但终归是中国内政。蒋介石和张学良在和平解决上不谋而合,东北易帜的计划也就应运而生。

日本人眼看蒋介石与张学良倾向和解,迅速做出反应,日本领事几次直接警告张学良,不要和南方政府太过接近。张学良毕竟是中国人,又和日本有杀父之仇,日本咄咄逼人,反而让他更加靠近国民政府,直接给蒋发电报,宣布赞成和平统一。

蒋介石十分高兴,在媒体面前给他说了不少好话,告诫记者不要用“投降”这种字眼,给足了张学良面子。作为回应,张学良答应7月20日东北易帜,并且推动奉系占领的热河省率先在19日易帜。

原本答应7月20日,但为什么最后到了12月底,张学良才决定东北易帜呢?

主要是日本人在其中“捣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日本首相田中义一

热河易帜当天,驻奉天(今辽宁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严厉警告张学良不能易帜。东北本就有日本驻军,又和日本占领的朝鲜接壤,张学良不得不退让,放弃了在7月易帜。

张学良的放弃,让蒋介石开始着急。这么一大片就要“到手”的土地,不能让他白白丢了。那蒋介石怎么做的呢?

第一,蒋介石在10月运作增选张学良为国府委员。既然东北的首领做了国府委员,那东北事实上已经成了国民政府的一部分。

第二,蒋介石还对外宣称,外交问题应直接由外交部交涉。这极大地减轻了张学良所受的日方压力。

第三,蒋介石许诺张学良,热河仍然由奉系管辖。

张学良判断,日本不敢直接出兵阻止东北易帜,因为这样会招来英美插手东北事务。

最终,张学良下定决心,在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对中国社会的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中国重新统一,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得到了保护。

第二,国民政府消灭了北洋军阀,进入了所谓“训政”阶段。

第三,原本对日亲善的蒋介石,认清了日本人的残暴面孔,开始倒向美国。

第四,张学良开始与蒋介石亲密合作,并且在中原大战中助蒋获胜,巩固了蒋的地位,自己也成了中国的二号实权人物。

另外,东北易帜使日本人推动满洲独立的阴谋破产,不得不另寻方法,随后中东路事件、中原大战等等事件的发生,最终给了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机会。

不论是蒋介石还是张学良,他们进行“东北易帜”,其实还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着想。传统的中国“大一统”观念,在他们的身上都有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