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海外代表均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充满信心,希望了解中国和在中国发展业务,而中国市场、中国制造、中国的创新驱动力也成为了会议关键词。

中国市场仍是世界经济的希望之地,高层在论坛上也明确表示,“投资中国就是选择了更好的未来”。

事实上,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将快于一季度,全年有望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回望过去10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6.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

为此,2023年上半年便有数十家跨国企业CEO、高管扎堆访华,希望更早更好的共享“中国机遇”。而中国经济虽然还面临着种种转型与挑战,但在全球经济大盘中依然看点十足。

1、扎堆到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有近50位外企CEO、高管访华,其中包括比尔·盖茨、伯纳德·阿诺特、马斯克、齐普策、库克等世界首富或知名企业家,覆盖了电子科技、汽车、能源、消费、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全球企业家、高管来华人数可能更多。

在以“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为主题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参会的1500名各界代表中,约有半数人士为海外政商精英;3月下旬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和4月中下旬举行的上海车展,也有众多外企高管访华。

疫情一放开,众多海外企业家们就迫不及待的踏上中国之旅,目的都如5月底在中国连见三位部长的马斯克所表示的那样——共享中国发展机遇。

他们为何都抱有如此期待与信心?首要原因是高速发展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切实的增长。

达沃斯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就表示,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今年可能超过36%,我们对进一步在中国投资抱有很大的期望。

波士顿咨询亚太区主席安屹杰也认为:中国数字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了40%,这推动了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增长。

其次是近期几乎所有国际机构都上调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世界银行6月报告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较1月上调1.3个百分点,联合国5月报告由4.8%上调至5.3%;经合组织最新报告再次上调预期至5.4%,IMF则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5.2%。

同时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保持恢复发展之态势。

据交通部6月30日发布数据,今年1—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7.5亿吨,同比增长7.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2亿标准箱,同比增长4.8%;国家统计局同日发布的6月份PMI指数为4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重回扩张区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连续两个月回升,制造业景气水平总体改善。

最后,是中国经济政策的远见性、连续性与执行力,为中国经济过去、现在、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了保障。

远见性,如2013年全球汽车消费开始见顶,2016-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滑坡,2018—2019市场总体悲观,叠加行业产能大幅扩张,但政策始终锁定新能源、新技术,现在不但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市场,还成为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并诞生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特斯拉也在中国市场得到充分发展。更早还有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政策都具有这种远见性。

连续性,改开以来中国每个“五年计划”,均能坚持不懈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落实,最终都得以实现。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到的,因此许多外国学者把“五年规划”看成是中国发展的密码。

自上而下的执行力,使中国市场近十余年来拥有几乎世界上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个相关案例就太多了,近期比尔·盖茨、马斯克在中国受到超高规格接待,也可以视为国家重视营商环境的体现。

以上种种积极因素,都令国外企业家群体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着迷”且充满信心,在他们眼里,中国市场“不可或缺”。

02、不可或缺

加拿大艾摩宏观公司5月份在一份报告中说:“全球商界和政界领袖,在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几乎立刻蜂拥至中国,这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商业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美媒和德媒近期也不断宣扬“从中国经济上得到的东西基本上是不可替代”的观点,如美国药品和抗生素中约90%的有效成分、40%的服装和48%的电子产品都来自中国;德国约有 100 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对中国的出口,超过 5500 家德国公司活跃在中国等等。

其实这种“不可替代”,一是来自于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这是其它国家与市场难以复制的;二是中国内需市场不但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左右全球消费趋向。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的那样:“中国消费者今日的动向,明日将影响世界。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在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更具“稀缺性”。

目前,预示全球经济减速的3个信号正在点亮。首先是美国长短期国债利率倒挂现象,这被视为经济衰退的预警信号。

截止6月29日,美国两年期国债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状态已经持续251天,创下1981年以来最长持续时间纪录。在今年3月份这种倒挂幅度达到最大,后市就开始出现银行业暴雷。目前的问题是,美国达成债务上限暂缓协议后,倒挂幅度再次接近3月的幅度。

3月期与10年期国债的利差也在5月上旬一度扩大到-1.9%,为42年来最大降幅。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利息差计算出的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为68%,超过雷曼危机及IT泡沫之前。

商品价格价格方面,截止目前伦敦铜较今年高位下跌了约1247美元。铜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汽车、家电等多种行业,所以铜价也被称为“铜博士”,就像经济晴雨表一样先行波动。

还有反映散装船市场行情的“波罗的海指数”,截止目前为1091点,比年内高点低了3成多。另据Descartes Datamyne数据,5月亚洲发往美国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0%,4月减少19%。

低迷的海运运费也反映出美国消费疲软,新的进口需求不强。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上海发往美国西海岸的现货运费(即时合约)6月第2周为每个40英尺集装箱1388美元,比前一周下降17%,比上年同期下跌83%。

所以,在世界经济、美国经济前景令人不安时,全球企业家们就更加期待在中国找到确定性。高盛最近就预测了2075年的全球GDP排名,届时排第一名是中国。

不过印度排在第二令人有点诧异。值得注意的是,有外媒报道,近期苹果、亚马逊、通用、波音、沃尔玛等都宣布了在印度进行投资。

印度的吸引力在于内需。“人均GDP3000美元”被视作国家经济增长的临界点,也是国民购买力提高、消费加速的分界点。这一节点中国在2008年时就已经达到。

复制“中国奇迹”,挑战“中国制造”,一直是印度梦寐以求做到的。但正如印度政府前首席经济顾问阿文德·萨勃拉曼尼安,去年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的那样:如果印度不解决“投资风险过大、政策内向性过强、宏观经济失衡过大”三大障碍,或将错失跨国企业的投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这篇文章名为《为何印度不能取代中国》,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不可或缺,难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