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每天接触的大量咨询案例中,发现很多宝妈都有认知错误。

“认知”的意思是“认“识到了这件事,但对这件事的“知”识是错的(或者是不了解的)。

比如认识到宝宝是感冒了,但却给吃抗生素;比如认识到孩子长得慢是因为消化弱,但却只给喝“成长奶粉”……

这些都属于“认知错误”。

妈妈的认知直接决定着孩子健康问题的走向,持续的认知错误,就会让孩子的健康问题得不到正确纠正,或者让原来的健康问题变得严重。

这也是大家会在孩子健康问题上容易走弯路的主要原因。

那么,常见的错误认知有哪些呢?

前几天VIP群里有过一次科普,就是讲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主要就是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些。

一、吃一点补充剂就担心补过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这个3岁多孩子,奶喝得很少,肉也吃得少,孩子很瘦小,问题很多,营养缺口也很大,每天总奶量才150毫升。

在这些情况下,宝妈给孩子补点钙,却害怕补多了,补个铁害怕吃久了不好。

这就好比一个人已经饿极了,另一个人给一小碗饭,还担心说怕吃太多撑着。

这个孩子,奶量才150毫升,按照最高含量100毫升能提供120毫克钙来算,能摄入到180毫克钙。

要知道,这个年龄基础的钙需求量600-800毫克以上(只是基础需求,不等于实际需求),这个孩子每天食量很少,从其它食物里摄入钙的几率不高。

你们算算这个缺口有多大,然而宝妈却说:害怕补多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营养不够,哪里来的材料长身体呢?

吃得不够,补的也不够,消化还不好的孩子,营养必然不足,营养不足又影响组织器官发育,如此恶性循环。

二、营养素要先检查缺不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这种,以为要补点什么得先去检查下看缺不缺,生怕补多了。

那为什么是不需要检测的呢?

原因,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检测方式,可以准确判断出孩子是否缺乏某种营养素,事实上,现有的检测都是不够准确的,这也是为何国家15年就叫停了医院的微量元素检测;

另一方面,想要知道孩子是否需要补,最合理的方式是通过症状+判断摄入是否够这两方面一直来看,才是最合理的。

真等到检查都缺的时候,就已经是严重缺乏了。

三、偶尔吃点零食不要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情况还不少。

把偶尔吃零食不当回事,以为少吃就可以(这里的零食指超市里过度加工的化学零食),今天给点薯片,明天给点冰淇淋。

觉得都不吃岂不是没有什么乐趣,吃一点应该无所谓吧?

为啥加工零食这块少吃也不行呢?

因为很多加工零食,不外乎是用糖、淀粉、油等过度加工。

这里面充斥着精制糖、反式脂肪酸、变性蛋白,不仅空有热量没有营养,还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比如糖化终产物。

它会加重炎症反应,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要知道过敏本来就是某身物质对自身苏南导致细胞组织粘膜破坏比较大。

过敏娃日常要做的是修复,而不是加速破坏。

健康孩子吃点可以认为没事,但过敏的孩子,吃一口就有一口的事儿。

之所以要严格杜绝,因为谁也不知道前面孩子已经累积了多少伤害,说不准这一次的零食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就已经过敏、消化弱和长得慢了,任何风吹草动都经不起,小心驶得成年船,总是没错的。

四、生病了追究具体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生病了,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点无可厚非。

但如果太纠结原因,以为只要知道了原因就能知道怎么办,或者以为只有知道原因才有对应的处理方式,就不对了。

事实上,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咳嗽,绝大多数时候,都不好在第一时间确定具体是什么原因。

也许是几天前被别人打的喷嚏传染了,也许是前几天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消化没跟上,也许是哪天出去玩的时候触摸到了病菌......

原因具有随机性,根本就没法具体明确的,但不能明确也并不影响处理。

比如孩子现在发烧了,可以应对的措施就是1、高烧就吃退吃药;2、配合物理退烧,适当喝补液盐;3、用营养素加强抗感染;4、必要时候去医院化验检查。

这些措施并不需要确定啥原因才能做,事实上,就算知道原因,也还是这么做。

不过有过有的时候确定原因,对处理还是有更大助益的,比如食物中毒、积食、便秘等,有这些情况的,除了常规的应对,再加上更对症的处理就可以了。

只是如果你太陷上纠结原因里,对当下有益的处理方式置若罔闻,就是在耽误孩子了。

五、一定要确诊才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过敏体质的孩子,在早期就有迹象,但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以至于慢慢累积到严重状态。

比如很多孩子出生后有湿疹,如果不好好修复肠道改善过敏体质,那么将来发展成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概率就会非常大。

她们总以为要先确诊,要医生给了明确的答复了,才需要往这个方面上去注意。

−−−−

最后,再来个实例。

我们来看看这位宝妈都有哪些认知错误,以及这些认知错误是如何影响孩子健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咨询里的认知问题的有:

1、宝妈说孩子大便一直正常。但后面又说吃完饭几分钟就会拉,有时还会便秘拉一粒一粒的,这怎么是大便正常呢;

2、宝妈说孩子吃饭情况一直还不错。后面又说时间拖比较久,6岁多了还要奶奶喂,这怎么也叫吃饭情况还不错呢;

3、宝妈说孩子体重偏轻。实际上6岁半孩子体重才14公斤,已经非常严重的落后。

在生长发育Z评分表里是比-2还要低,相当于一个3-4岁孩子的体重,医学上达到矮小症的判断,这怎么只是“偏轻”呢;

4、检查出牛奶过敏后,就把牛奶和零食忌口了一周。

可查出牛奶过敏后,不光是要回避牛奶足够长的时间,更要调过敏体质呀;

5、做了微量元素检测没有缺乏,觉得一切正常。

可是大家知道,微量元素检测不准确,孩子明明吃的这么少,很多营养必然就是缺乏的,不能因为检测正常而认为孩子营养也够。

正是因为宝妈认为自己孩子大便正常,吃饭情况不错,体重也只是偏轻,所以孩子的健康问题一直往严重方向走。

这就是认知导致的直接结果。

反过来想,如果早在孩子大便一粒粒的时候,宝妈就帮助孩子做改善;如果能意识到不能一直喂饭,积极帮助孩子锻炼自己吃饭的能力。

那么,很有可能就不会是现在发育落后如此多,不会持续过敏的状态了。

看着每个都是小问题,但如果你认知不对,就不能做到及时纠正,如果持续积累,小问题到最后就会变成大问题。

最后我再说下后续的情况。

这位宝妈通过我们营养师的分析,认识到了自己之前不当的认知,积极配合老师给的方案,从饮食、习惯、营养素方面都做了改善和干预

干预一段时间后来反馈孩子有改善,情绪也变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积累了这么久的伤害,不会这么容易就改善。

调理的路任重而道远,这位妈妈需要保持自己清晰的认知,在正确的方向上,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