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在夷陵战败后,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他将儿子刘禅定为继承人,并嘱托诸葛亮全力辅佐刘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刘禅的传闻有很多,大多都认为他是一个无用之人,否则也不会发生“乐不思蜀”之事,被冠上“扶不起的阿斗”之名。

诸葛亮感念前君主刘备的赏识,于辅佐刘禅也是极尽所能,乃刘禅身边第一人。他曾评价刘禅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能得到他如此评价,可证明刘禅并不如传闻中那般无能。

不仅如此,从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人问他的问题中,更可以看出刘禅不仅不愚笨,反而心中极有城府。

一、刘禅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禅诞生,生母是刘备的小妾甘夫人。

在他刚满一岁时,刘备在长坂坡被曹纯的五千虎豹骑打败,无力应战下,刘备率领赵云及张飞等数十骑兵逃亡,慌忙中将妻妾落下,唯有仍在襁褓中的刘禅得赵云保护,跟随大军一起撤退。

刘禅幼儿时期的生活较为坎坷,一岁时险被父亲弃下,四岁时又差点被继母孙夫人带回东吴。

图|地图

直到十二岁时,刘禅才算避过所有风波,被刘备立为王太子,开始跟着诸葛亮和伊籍学习《申子》《管子》《韩非子》《六稻》《左传》等名家经典。

刘备善作战,除要求刘禅精通文理外,也给他安排了师父教他武学。

“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这是《寰宇记》中对于刘禅学骑射的记载。

夷陵战败后,关羽先遭吴军擒获,后被斩杀,张飞于不久也身亡。当年桃园三结义的好兄弟,唯剩刘备一人,他的身心灵可谓遭到了巨大打击。

退兵白帝城后,刘备缠绵病榻,许是明白自己不久于世,他将诸葛亮唤到身前,握着这位多年老友的手,殷殷嘱托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刘备图

匡扶汉室是刘备的毕生心愿,哪怕临终在即,他也不愿放弃这个追求。刘禅虽是他亲自选定的继承人,但若这个继承人担不起汉室的复兴大任,诸葛亮可以直接取而代之。

作为三国时期闻名遐迩的谋士,想要“挖”诸葛亮的阵营数不胜数,但他从未改变过要帮扶刘备的想法。

此番听刘备如此说,在感到自己备受信任的同时,他也立下誓言:“我诸葛亮这一生都会倾尽全力效忠蜀国,不论从前或未来,都绝无任何二臣之心。”

图|嘱托图

刘备对这位相伴多年的挚友甚为了解,听他如此保证,心里万分踏实。他把刘禅也唤到了床前,叮嘱道:

  • “诸葛先生是有大才之人,我去后,你定要尊他敬他,唯有他能辅佐你稳定着蜀国江山。”

刘禅含泪看着父亲连连点头,“父亲放心,我定会依您嘱托,遇事先听诸葛先生教导。”

安排好了身后事,刘备也算放下了心中牵挂,没过多久便病逝于白帝城。

刘禅登基称帝,诸葛亮作为丞相从旁辅助。

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决心北伐。从古至今,每一次战争都将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北伐战争使得蜀国大量的青壮年战死沙场,国库更是处于长年空虚的状态。

图|诸葛亮北伐图

刘禅的性格与其父刘备极为相似,不论对臣下还是普通民众,都非常仁慈

诸葛亮坚持北伐,也许刘禅的心中不赞同,但他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不仅在国中出现质疑声时,及时安抚民众,还竭尽全力帮诸葛亮收集粮草。

从《三国志》的记载中,便可以看出刘禅是个有大局观,且有治国方法的君王。他征战的能力许是不如父亲刘备,但他的治国能力却不输任何人

刘禅在位42年,除去诸葛亮帮他辅佐朝政的时间,仍有29年的时间是他独自治理蜀国。

刘禅在位的这些年里,他仅下令处死过以下犯上的刘琰、诋毁诸葛亮的李邈两人。这在征伐不断,时局混乱的三国时期,是极为罕见的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刘禅善待民众,在他治国期间,蜀国内部从未发生过任何叛乱。

蜀国内部盘踞势力繁杂,有刘备早年征战时的左膀右臂,有益州本地的世家贵族,还有荆州当地的土著势力,几番势力争霸下,蜀国内地可谓风起云涌。

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即使智囊诸葛亮死了,刘禅独自一人独撑大局,国中没有任何动荡的局面发生,这足以说明刘禅在治国方面不但不无能,反而策略超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刘禅图

北伐途中,诸葛亮逝世,征途没完成,留下了一堆烂摊子给刘禅。

魏国吴国均和蜀国撕破脸,内部也有大将准备谋反,刘禅接过这个烂摊子后,不但没有手忙脚乱,反而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停止北伐,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国内人口,国内情况稳定后,他又主动联系吴国和平商谈,使得两国重新建立同盟关系,完成这一切的事情,他仅用了五年时间。

除治国能体现刘禅的聪颖外,他在诸葛亮临终时的一个举动,也透露出他并非传闻中的平庸无能。

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多次战败,这大大打击了他的信心,也让他意识到,自己难以实现父辈的意愿复兴汉室。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因为操劳过度,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同他的前君主般患上了重病。

图|诸葛亮图

但他放不下蜀国,也时时刻刻担忧着他的小君主能不能处理好国事。

刘禅知道后,派出了身边的使臣李福到前线慰问诸葛亮,也就是这一问,诸葛亮意识到,刘禅已经长大了,并不如他想的那般“简单”。

李福遵照刘禅的旨意,先问了诸葛亮的身体情况,然后又代刘禅问了许多国事的处理办法。诸葛亮一一做了详细解答,甚至还想要替刘禅预先留下一些解决办法。

只是,他没想到李福在几天后会重新回到军中。聪明如诸葛亮,一下子就明白了李福来前线所代表的含义。

他光明磊落一生,自然不怕任何猜疑,还不等李福开口,他就主动说道:“我死后,蒋琬可替代我的位置。”

图|蒋琬图

李福也不再藏着掖着,“那若是蒋琬之后呢?”

诸葛亮答:“蒋琬之后,可用费祎。”

李福还想接着问下去,但诸葛亮却不再回答,只是将自己的家产一一上报给刘禅。他请求刘禅,等他死后,把这些财产都留给他儿子诸葛瞻,让他能够衣食无忧地过完一生。

通过这一事,诸葛亮心知,刘禅已经不是当时那个年少无知的孩子,他已经有了君王的猜疑和城府。

李福这一遭探访,是刘禅用来试探他,有没有想过把自己手中大权传给诸葛家后人的。

虽然被自己辅佐多年的孩子猜测,但自己时日无多,比起难过,诸葛亮心中更多的是欣慰。刘禅能够成长起来,他走了也能放心把蜀国完全交给他,去地下见到刘备,他也算有所交代了。

“乐不思蜀”的真实原因

如果刘禅并不是真无能,又怎么会留下“乐不思蜀”的骂名?

司马昭灭蜀国后,刘禅成为阶下囚。他被困于魏国,但却没有被苛待,司马昭命人每日都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他,宫里举办宴会时,也会邀请他一起参加。

图|司马昭图

有一次,刘禅应邀参加宴会。舞姬在台上载歌载舞,大臣们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刘禅身边没人和他聊天,但他也自得其乐,边吃着美食边看舞姬跳舞,嘴角挂着满足的笑意。

与他不一样的是,宴席上也有其他被邀请来的旧蜀国大臣,他们看到眼前歌舞升平的场景,不禁想起了旧国蜀国,纷纷掩面流泪

司马昭将各人的神态都看在眼里,他好奇地问刘禅:“安乐公难道不思念蜀国吗?”

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将刘禅封为安乐县公。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国旧臣听了不可置信,趁着刘禅去上厕所时,偷偷找到他,对他说:“主君若是想回到蜀国,应该表现得悲伤一些。”

这一幕被司马昭的人看到,并一句不落地告诉了他。司马昭在刘禅回座后,又将刚刚的问题重问了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乐不思蜀图

刘禅不如第一遍时回答得那么快,而是想了几秒的时间,用袖子掩面,语带哭腔地回答:“我十分思念蜀国,恨不得立马就能回去。”

这话一听就知道肯定是有人教他这么说。司马昭听了不但不气,反而笑着说道:“你这话听着耳熟,怎么感觉是你们蜀国旧臣说的?”

刘禅瞪大眼睛,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

司马昭闻言不由哈哈大笑,心中认定刘禅是个蠢笨之人,自此没有再对他产生过怀疑。

刘禅宴席上的一言一行传回蜀国后,蜀国的老臣们都认为他丢人无能,对他更是痛恨无比。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便是由此传演而来。

光听故事本身,刘禅似乎是个软弱无能,没有担当和羞耻心的君主。但从史实来看,司马昭是个多疑的人,他将刘禅扣留在魏国,又命他参加魏国的宴席,无疑是在暗中羞辱他。

图|刘禅图

宴会上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内里玄机深不可测。第一遍问题,刘禅的回答没有让他彻底相信,刘禅是真的不想回蜀国了。

第二遍问题才是关键,刘禅看似蠢笨做作的回答,打消了司马昭的疑虑,也让他相信刘禅就是如此愚蠢,是他能够拿捏的人。

“乐不思蜀”的故事不但不能证明刘禅是个愚笨之人,反而更加证实了刘禅拥有聪明才智。

他深知自己作为战败国的国君,一言一行都代表着蜀国的态度,如果他敢有任何反抗之心,司马昭定不会轻易饶过他的性命,还会重新让蜀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这样的结果不是他想看到的,那不如他装傻获取司马昭的信任,既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又能保证蜀国百姓不会因战争流离失所。

图|地图

结语:

刘禅是刘备作为储君培养的孩子,他能在诸葛亮北伐时,筹集粮草,安抚民心。

也能在诸葛亮逝世后,用短短五年的时间,让蜀国的实力恢复至巅峰,更能在位担任国君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君主。

他也许不如刘备能般善战,也没得到历史的承认,但这些都能说明刘禅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扶不起的阿斗”。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云别传》

《魏略》

《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