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黄维被赦免后,他是最后一个见到这两个人的人。每次见到他们,他总是瞪着他们。先说你自己吧。他有一个绰号叫“书呆子”,因为他太死板了,他认为对的事他就去做,他认为错的事他绝不会妥协。

这样的性格还不错,只是和国民党合不来而已。这从黄维的资历和待遇的严重悬殊就可以看出。

他是黄埔一年级学生,1938年担任国民党王牌主力第十八军军长。

这就奇怪了,国民党吃空饷并不少见,蒋介石也不太在意,更何况黄维吃空饷补贴军队。但最终的结果是黄维被调走,这足以证明黄维与同事、上级关系不好,没有人会保护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黄维在后方训练士兵多年,直到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才恢复担任第12兵团军长。他能够再次出山,全靠派系斗争国民党的。

第12兵团的基础是第18军,但组建时却隶属于白崇禧的华中“剿总”作战命令。陈诚推荐胡琏来担任兵团司令,但白崇禧坚决不同意。由于罗光文反对陈诚,何应钦和白崇禧共同推荐了罗光文。几方打来打去,谁也不服气。蒋介石只能把18军老军长黄维提了出来。

然而,军团长黄维好景不长。不久,他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击败。黄维被抓后,才得知最后面对自己的人是老同学陈赓。他感叹道:“输给陈赓也没有错,陈赓是我的同学,我当年在学校根本比不上他!”

后来,黄维被关进功德林改造。他说是改革,但一直不愿意配合。他经常被批评为典型的顽固分子。来逃避转变。于是他一直磨到1975年最后一批被特赦。

重获自由后,我党对黄维很好,让他先后担任政协文史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只是面对两个人,黄维始终保持着死板的态度,此后每次见面,他都会保持沉默,然后怒目而视。

两人中,一个叫郭如贵,淮海战役期间负责作战部署的国防部作战部主任,另一个叫廖云洲,时任第110团司令员。淮海战役时隶属第12兵团。

黄维对这两个人糟蹋党国大事深恶痛绝,那么他们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如桂,1907年出生于四川铜梁(今属重庆)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希望他能够行医,但他受爱国主义的影响,没有选择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

他的表弟郭如栋曾任川军司令。在表弟郭如贵的指导下,中共秘密党员袁敬明等六名川军军官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

当时正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可惜现在局势混乱,郭如贵很快就与我党失去了联系。无奈之下,他只得回到川军的表弟身边。不料表弟为了权力日益反共,郭如桂便远赴日本就读士官学校。

“9月18事变”爆发后,大部分中国学生愤怒地退学回国。郭如贵顶替推荐生,进入陆军大学第十期。从此,她开始在国民党崭露头角。

他因出色的表现而受到陈诚的赏识,并逐渐成长为陈诚“文部”十三太保之一。

郭汝桂虽然在此期间没有与我党重新建立联系,但他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也是令人敬佩的。他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多次大型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建议。

他参加淞沪之战时留下的遗书,每次读到都热血沸腾:

“我八千健儿已牺牲,敌军攻势未减弱,前途未卜。如果阵地存在,我仍会活着遇见君佐。如果阵地失守,我就会战死沙场,身上披着野皮,将来抗战胜利,作为抗日名将,如果你坐船经过吴淞口时,波涛如山,那我就来看你。”

郭如桂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对国军中的腐败现象也越来越认识到。他刚接任临时第5师师长时,统计了一下,发现只有3000多人,但之前的师长却报告7人有千余人,并不是因为战损,纯粹是因为战损。为了空工资。这种行为在国家军队中尤其常见。

后来,蒋介石在抗战结束前就开始准备内战,郭汝珪听到这个消息更加反感。这几年,他偶尔听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很进步,觉得中国的希望就在共产党身上,所以一直在寻找机会恢复联系。。

1945年4月,通过任连儒,与我党南方局局长董必武接通了电话。本来他想去延安,但中央认为他留在国民党更合适。

于是他继续留在国民党,靠着陈诚的赏识,职位越来越高,后来负责了作战厅的工作。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所有作战计划均由陆军部发布。郭汝桂每次都将国民党的作战计划发送给我党,所以国民党的动向在解放军眼里可以说是透明的。

人民解放军屡战屡胜。虽然有勇敢的士兵和出色的指挥员等因素,但郭汝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也难怪,黄维得知郭如贵的身份后,对他恨之入骨。

廖云洲,1903年出生于安徽丰台,1926年考入黄埔五期,与郭如贵是同班同学。1927年秘密入党,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一直秘密躲藏,只与北方局军事部秘书朱锐有一线联系。中国共产党。

前期,他的等级比较低,接触不到任何核心信息。他只能传递自己部队的动向,让我军避到锋芒。

抗战爆发后,廖云洲英勇抗击日寇,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战役,并凭借军功逐渐晋升为第110师师长。的利用。

早在1946年,廖云洲就在豫北准备起义。不料蒋介石突然将第110师调往山东,起义暂时搁置。

到达山东后,廖云洲也在默默地为我们党做事。比如有一次国军准备围剿我们宋世纶部。廖云洲得知后,连夜将信息发了过来。陈毅和粟裕还专门采访了传递信息的人,并称赞廖云洲做得很好。

1947年秋,廖云洲再次请示准备起义。邓小平认为,要顾全大局,“在最有利的时候发挥最大的作用”。于是廖云洲等到了1948年双堆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1月,第110师所在的黄维军团被解放军包围。黄维意识到形势不妙,于是决定从4个军中各选择一个主力师,让4个师打开突围之路。第110师也因为战斗力强而被选中。

黄维军团武器精良,没有遭受重大打击。如果真让四个师一起突围,我军未必能挡得住。这时,廖云洲找到黄维请教,说:如果四个师一起前进,就无法在狭窄的地区执行任务。最好用一个师打前锋,其他三个师在后面支援;第一师迅速跟进,扩大战果。我愿做全军先锋。

黄维听后非常高兴。他没想到党国里还有这么忠勇的人,所以他立即同意了廖云洲的策略,并表示武器都可以选择。

结果,廖云洲联系我军,到达第6纵队阵地后立即率部叛变,堵住了开口。结果黄维的部署完全被打乱了,他再也没有找到这么好的突破机会。

经历了战争,黄维终于带着几个人开着坦克逃走了。不料坦克半路抛锚,黄维成了阶下囚。

对于廖云洲这个让他被俘的重要人物,黄维当然是记在心里的。

黄维一直讨厌武将,甚至在功德林与武将发生过争执,但几十年来大多都放下了。他甚至与重要军事指挥员文强成为朋友。两人都是顽固分子,直到1975年才被赦免。

后来,文强看到黄维对廖云洲和郭汝贵的态度,劝他算了:“别把委屈记在心里,一笑而过!”脖子说:“你就笑吧,我笑不出来。”

嚣张也蛮有趣的。事实上,无论哪个阵营,黄维都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军人,可惜他选择了与人民相反的道路。

#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