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129期

编者语:

去年热播的《猎罪图鉴》里有句台词:“让一群警察在这等一个画画的,像话吗?”

这话指的是剧中模拟画像师沈翊。后续剧情的发展证明了,这种等是值得的:沈翊和搭档杜城屡破奇案。沈翊被观众称为“穿制服的毕加索”。

模拟画像,是一种公安刑事技术手段。

最早的模拟画像,相传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楚平王要杀伍子胥父亲伍奢全家,次子伍子胥逃走,伍子胥的画像被悬于城门口。这张通缉令,算是模拟画像的鼻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模拟画像,简单来说,就是刑侦人员根据各种信息,用画笔、模拟画像软件等画出嫌疑人或者死者的面部肖像,作为一个有用的线索协助破案,在刑事技术有限、视频监控缺乏的年代,曾凭此手段屡屡破获大要案和疑难案件。

近年来,随着刑事技术迭代,模拟画像也在突破创新,和人像技术相结合,在追缉逃犯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之一、我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张欣,30多年的从警生涯里,他潜心研究模拟画像技术,通过模拟画像和分析推理参与破案上万起,他被称为 “警坛神笔”“罪犯克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是刚被开除的搬运工徐某某吗?”

1999年金秋,公安部隆重举行聘任特邀刑侦专家仪式,张欣是首批部级八位刑侦专家之一。

时任公安部部长贾春旺给张欣递上聘书,惊讶地感叹:“你这么年轻!”

边上有人介绍:“这个30多岁的小伙子来自上海,被誉为警界神笔,专门画案犯模拟像,在全国多起大案侦破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谓是功勋卓著。”

公安部首批部级八位刑侦专家合影,左二张欣

八位刑侦专家中,大多已年过半百,惟有张欣39岁最年轻。出自他的犯罪嫌疑人模拟画像,帮助破获了一起起轰动全国的大案。

张欣有绘画的天赋。

孩提时代,他就爱好绘画,在上海松江县读小学时,他从临摹《西游记》《列宁在1918》等连环画开始绘画。

1977年春天,张欣参军后的第二年,在海军司令部大院举办的一次黑板报比赛中,他精心设计的黑板报获得二等奖,由此初露才华。

不久,他被送去培训,上课的老师都是名震画坛的大师。

大师们从素描等基本功教起,学员们坐在灯光下,从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画起,反复练线条和明暗对比,然后画解剖石膏头像,画眼睛、鼻子、嘴巴、脸部肌肉块面图,再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卫、拉奥孔、奴隶等著名雕塑头像。

三个月后,又学人物写生。张欣每天下课回到连队,利用晚上业余时间给战士们画肖像。战士们都好奇地排队等候,全连队的人都让张欣画了个遍……

半年时间,张欣绘画上有了质的飞跃。

1982年金秋,张欣复员回到上海。

他从小喜欢看侦探小说和电影,心里有着当侦探的梦想和情结,他报名考进了松江铁路公安局,成了一名铁路公安民警。

1984年夏季,张欣根据派出所在“严打”斗争中的事迹,写了篇通讯投给《人民警察》杂志,被采纳发表。

时任上海铁路公安处的金处长偶然看到了张欣写的这篇通讯,欣喜不已,办公室正巧缺个写手,就把他调到铁路公安处。

1986年夏天,上海老北站行李房被人冒领走一台彩电。当时这台彩电市场价要1000多元,在当时这算是大案了。

当年,像张欣工资也才36元,这也是当时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大家要不吃不喝2年多才能攒下这笔钱。

金处长带着张欣来到发案现场了解案情,张欣在边上仔细听行李员讲述案犯的面貌特征,随手涂鸦了下来。

站在边上的北站派出所周副所长瞄了眼画像后:“这不是刚被开除的搬运工徐某某吗?”

周副所长立刻骑自行车赶到搬运工家里,果然,自行车上面的彩电还没有卸下来呢。

这起大案就这样简单地破了。

这件事,让金处长越发对张欣刮目相看,“我看,你别干秘书了,还是去刑侦队技术组发挥你的特长画画吧。”

就这样,张欣开始了犯罪模拟画像工作。

年轻时的张欣在工作中

当时,全国公安在模拟画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刑侦领域也没有专人从事过这项工作。

张欣没底。毕竟画像,是根据目击者描述来画的,但目击者有时候描述不清楚,谈何容易。

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张欣每天利用乘火车从松江到老北站来回上下班的时间,拿出画笔画身边形形色色乘客的面貌特征,回家后也是见缝插针地画,上班时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他给自己下了硬指标,每天必须完成30张画,一年下来,竟然画了1万多张人物头像。

“你上几次画的模拟像,和这次画的模拟像好像都是一个人啊。

1989年9月15日晚上,上海铁路公安处接到报案电话,杨浦货物站一辆货车机头第一节车厢里发现了一具小男孩尸体。

当时还没监控。侦查员找到了司机,司机说他看到有个“瘸子”曾在车厢里:“长方脸、尖下巴,硬头发”,令司机印象最深的是“腿瘸,穿一双解放鞋,拄一副木头双拐”,张欣根据这些特征画了一幅肖像和一幅全身像。

第二天,配有画像的协查通知沿途发了下去。

十天后,苏州西站派出所民警查车时,发现有个拄着拐杖的瘸子,仔细核对脸,像!

民警把他传唤到值班室,把协查通知放在桌上,神色冷峻地问:“知道是谁吗?”

“瘸子”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是我。”

细心的民警还在他拐杖上发现了五道刀刻的印子,追问:“这是什么意思?”

“瘸子”沉默了片刻,说:“我杀了5个孩子,这是杀人的标记。”

经查,这些男孩都是逃学逃夜的流浪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欣画的“瘸子”杀人案模拟画像

自己的画像为破案起了关键作用,还荣立三等功,张欣越发有干劲越发努力,坚持每天习画不辍。

单位领导还鼓励他去美术学校深造。

经过一年的复习,1990年夏天,张欣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美术系。边工作、边读书,还要顾及嗷嗷待哺的孩子,忙得焦头烂额。三年苦读,张欣系统地学了素描、色彩和理论知识。毕业后,他又一鼓作气地考上了华师大美术系……

张欣的事迹上了新闻,许多分局的刑警慕名而来。

1991年至1994年这段时间里,他应约画了200多张模拟画,但基本上都是遭遇“滑铁卢”。

后来张欣总结说,之前,几起案件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嫌疑人特征比较明显,有偶然因素。

张欣的画像

时任虹口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长郭建新先后请张欣画过多起案件的模拟画像,结果都像石沉大海,没有为破案出彩。

有次,郭建新郭队长把张欣画的三张模拟像比较,他发现这三张模拟像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五官比例都是三庭五眼,太标准了,像招贴画的模特一样,好看却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也就是缺少我们常说的“神韵”。

后来,郭建新又找张欣画像:“张欣,你上几次画的模拟像,和这次画的模拟像好像都是一个人啊。”

这一句调侃的话,对张欣刺激甚大,也一针见血地点到了张欣毛病的穴位。

张欣静下心来,开始重新探索。

他上班画、回家画、路上画,一有空就画,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就像小学生默写单词一样,每天“默画”不辍。画后让妻子看、让同事看、让亲友看,在反反复复的像与不像之间徘徊。

张欣苦练画像技能

渐渐的,对目击者描述的理解力和各种脸型的表现力也在提升,下笔也越来越快。刚开始,他画一张模拟像需要两天至三天时间,甚至更长时间,到后来,画一张模拟像仅需半个小时。

春去秋来,经过多年的苦练,张欣终于走出了瓶颈。慢慢地摸索出了自己一套抓住面部和五官特征的“模拟画像”秘诀。他善于捕捉模拟人物可供辨认的特点和细节,并加以夸张放大。比如,脸部会有什么明显的痣,有无特别的疤痕和缺陷等,嫌疑人面部有什么特别表情、动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厂里的50多个人看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点头惊叹:“像!”

1995年,是张欣“高光”的一年,冥冥之中似有神助。他一连参与了公安部督办的4起大案,他画的嫌疑人画像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5年1月14日,昆明市商贸中心昆明百货大楼发生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恶性爆炸案件,造成1人死亡、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影响恶劣,震动全国。

公安部立即派出了以乌国庆为首的专家组赶往昆明,张欣作为画像人才也接到公安部指令,随乌国庆一行来到爆炸现场。

据走访反映,当时有位女营业员发现服装部有一个男子放过一个包,几分钟后就发生了爆炸。

商店里的顾客听到爆炸声后,纷纷向大门外奔跑,大楼里的秩序一下子乱了套,滚滚人流洪水般涌向大门,导致许多人被挤倒压伤。

现场勘查发现,爆炸点有两个地方,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收集到几块洗衣机用的定时器碎片。技术员在现场还发现了一把铁锤,把手是自来水管子做的。

专家们分析,这是一起定时爆炸案件,案犯以抢劫为目的,推测案犯本想炸开银箱后趁乱抢钱。

张欣负责根据女营业员描述,给放包的嫌疑人画模拟像。

张欣根据目击者的描述一点点刻画出嫌疑人的模样

模拟画像张贴出去后的第三天,有人来专案组反映。

他说,他表弟在一家私人的石料加工厂打工,一起打工的一个东北人曾提出:“这样打工太辛苦了,钱也太少。咱们去搞爆炸,弄点钱去不去?”但因表弟胆小怕事没敢去。几天后,那个东北人和另外一个河南人不辞而别。

专案组赶到那家石料加工厂,找到一根被锯断的水管,水管的锯口有点倾斜,与百货大楼现场发现的铁锤一比对,正好吻合。

第二天大早,张欣又重新给两名嫌犯画像,根据厂里50多个工人各自不同的角度描述,他反复琢磨,昼夜画像,两天时间内共画了52张模拟像。再根据共同特征,经过反复修改,最后画出了两个定型的画像。

厂里的50多个人看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点头惊叹:“像!”

工厂老板娘也找到了河南人的身份证照片,和张欣的画像一核对,简直是惟妙惟肖。

于是,配有河南人的照片和东北人的画像的通缉令,发往全省,并在媒体上播放。

模拟画像上的每一个细节张欣都要反复推敲

张欣不仅画像,还结合画像时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画像时,和嫌疑人同寝室的一名工友和他讲起,那个东北人不辞而别前一天曾说起,在昆明赚钱太少了,听说广州赚钱比较容易,问他要不要一起去。另外,老板娘回忆说事发前几天,给大家发了100来元工资。他推测,这两人可能是去了广州,但这点钱他们不可能坐飞机和快车,估计他俩坐慢车去,加上张欣在铁路公安部门工作,他马上就去查列车时刻表,又推算了一下,“如果他们坐最近一趟慢车的话,明天下午1时23分到广州”,他把这个线索及时跟专案组反映,还建议专案组分两个小组,赶快坐飞机赶往广州,于火车抵达之前堵住他们。

第二天,张欣回到上海,刚到上海,云南同行就来电话了:“张老师,你真是料事如神啊!我们派去的两个小组坐飞机到广州,刚赶到了火车站十几分钟慢车就进站了,那两个小子摇摇晃晃地走出站台,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我们刑警分头抱住!”

这也让张欣分析犯罪心理的兴趣大增,自学了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预审学、痕迹检验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模拟画像中。

他根据目击者口述,善于发现线索和捕捉关键细节,久而久之,练就了一种神奇的“第六感”。

“画像的要素都齐全了,我有把握”

1995年正月十五过去没几天,张欣又接到任务了。

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现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请张欣协助他们侦破一起专门盗窃高级大宅院的系列大案,此案被公安部定为一号大案。

张欣一听说侦破大案就来了兴致,答应当晚就坐特快列车赶去。

次日清晨,张欣提着箱子走出火车站,初春的北京冰天雪地,春寒料峭。

其实,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派出民警早早来火车站接他,但民警以为张欣是“戴眼镜、白头发”的老专家,可车厢里的乘客差不多都走光了,也没见白头发的老专家,这事后来成了趣谈。

案情讨论会上,张欣了解到,从1994年至1995年清明期间,发生了22起入室盗窃案,有个专偷四合院的“大盗”似有飞檐走壁的本事,每次都是翻过高墙潜入内室进行作案,来无踪,去无影。

这些四合院都是高墙深院,围墙高达2.5米。专案组还说,一开始大家对盗贼能飞越上墙觉得不可思议,还请来身怀少林武功、功夫明星李连杰的师兄弟,请他飞身上墙,但他试了几下却上不去,又请来了防暴队身怀绝技的特警也没上去,最后请来了一位专门练习上高墙的消防队员,他一跃飞上了高墙。

大家才相信这个对手可能是有飞檐走壁的绝技。

第二天上午,张欣开始工作,根据5名目击者的口述进入了画像师角色。

张欣总是希望自己能画的更准确

其中一个目击者是被盗者家保姆。这起案子中,民警差点就抓到大盗了。

案发当天晚上,保姆到院子里倒垃圾,突然发现有个黑影翻墙进来,初看她还以为是屋主人家的二小子,身形上有点像,但仔细一看又不像,她喊了一声。

蹲守在大院附近的两位侦查员听到喊声,立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上去。

“黑影”一个“旱地拔葱”上了高墙,又跳下后,消失在夜幕里。两位侦查员一前一后紧追不舍,最后还是被他逃脱了。

当时因为连续发案,当地民警针对发案特点,特别安排人员在一些四合院附近蹲守想抓现行,在警察眼皮子底下作案,这个大盗胆子也太大了。

根据保姆描述,这个“黑影”的特征是:长脸、细眼, 30岁出头,身高在1.74米左右。

当时,“黑影”跑到了桥上,正巧有一位工程师带着他读小学的女儿路过。父女俩见前面有人逃,后面有人追,还以为是打架了。

张欣又根据小女孩描述画像,小女孩说这个人眼睛小小的、长长的,鼻子尖尖的,嘴唇扁扁的,小女孩个子没有黑影高,所以她的视角是仰头往上看,看到的是正面。

女孩爸爸的视角是朝下,他描述自己看到的黑影特征是:头发不多,但又不是谢顶。

保姆说出了脸型,小女孩讲出五官,工程师描述了头发,三个不同角度,都齐全了。张欣根据三人看到的不同角度,半天时间画出了模拟像。

“画像的要素都齐全了,我有把握”,张欣自信地把画像交了上去。

画好模拟像,张欣匆匆回到了上海。第二天下午,他接到电话,是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处处长打来的,他兴奋地说:“张老师,你的画像太成功了,发下协查的第二天就抓到对象了。”

张欣好奇地问:“怎么抓到的?”

原来,模拟像的协查送到守候的民警手里。

第二天上午,公交分局的反扒民警在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人,与画像上的头像非常相似,于是,他赶紧向领导汇报。

值班队长带上民警直奔西华门,待公交车一到车站,民警赶紧上车,队长不由分说地一把擒住了嫌疑人。

大盗姓曹,还真练过。

民警在他家搜查发现,他家的墙上挂着各种兵器,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曹某交代,自己祖上是清朝的大内侍卫,传下来许多神功绝技,他平时天天练功习武。因武艺高强,却无用武之地,就干起专盗高墙深院来显摆武艺。

人的记忆只会逐渐衰退不会增加

2016年8月27日,公安部刑侦局发布公告:尘封28年、被民间列为“建国以来十大悬案”之首的甘蒙“8·05”系列强奸杀人残害女性案告破。

此前一天,52岁的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在甘肃省白银市落网。据高承勇供述,在1988年到2002年间,他在白银作案9起、包头作案2起,杀死11人。2019年1月3日,高承勇伏法。

当年报道白银系列案的报纸

张欣曾参与过这起大案的侦破。

2002年三月一天,张欣当时在青海西宁协助当地侦办一起凶杀案,结束工作准备回去时,他注意到门外有位犹豫不决的警察。

上门来找张欣的是甘肃民警,为“白银案”而来。

此时,距离“白银案”第一起案件发生已有14年。

民警找上门的前一个月,2002年2月9日,又一起案件发生了。白银区陶乐春宾馆的三楼长包房客户朱某被害。

经过串并,到2002年2月,白银案的凶手在14年里,已先后犯下8起强奸杀人案,手段极其残忍,其中年纪最小者仅为8岁。

此时,张欣已经被聘为“共和国第一批首席特邀刑侦专家”,行程安排紧密,全国各地警方邀请他前往一探究竟。

张欣查看“白银案”的资料时,震惊于凶手的残忍和狡猾,从不留下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痕迹。

关于凶手的体貌特征最直接的信息,来自于三名目击者。其中两人侥幸逃脱的女子小郑(化名)和丈夫,还有一名警察。

但距离来请张欣画像,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这让张欣头疼,因为人的记忆只会逐渐衰退不会增加。

2001年春节期间,小郑下夜班回家路上,总觉得有人跟着自己。在过一个路口时,她用余光瞥了眼身后紧紧跟随的男子。

因为“白银案”已经在当地传开,坊间人心惶惶。

从新闻上,小郑也知道案件,她感觉跟着自己男子可能是白银案的凶手。

小郑吓坏了,一直往灯亮的地方走,尽量让脚步声大一些。但路上没人,她只能加快脚步。

靠近家门时,身后的人扑身向前将小郑推进门,小郑转身,拼命把凶手推开,快速关门、锁门。

小郑躲在角落里发抖,拿起一把刀防身。过了一会儿,她以为凶手可能走了,到窗前偷看,没想到,月光下,凶手站在窗外不远处,她还看到凶手露出了阴森的笑容。

小郑恐惧到极点,向丈夫求救。丈夫报警,几分钟就跑回家里。按小郑所指,丈夫看向窗户,凶手竟然还站在外面,还朝他们笑笑,然后走了。

警方赶到。

小郑夫妇跟他们描述凶手样貌后,民警反应过来:“我们在路上好像碰见过他!” 原来,警方开车赶来时,在一个转弯处差点撞上了一个人,他们猛踩刹车,人早已不见踪影。

但随后,警方出动了大量警力对案发周边进行排查,没能再次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行踪,也没有找到其他目击证人。

这起未遂案,在白银系列案中,无疑是当时最直接、最接近凶手信息的案件了。

凶手作案从不留活口。在小郑恐怖遭遇后三个月后,2001年5月22日,凶手在水川路附近再次作案。被害人张某遭遇割喉,生前只留下了两个关键信息,“长发”、“本地”。

2002年3月,张欣见到三名目击者。从案情看,小郑和凶手照过两面,后来和丈夫又共同看到了窗外的凶手,三次照面对她是刻骨铭心的,她的记忆也相对说,条件好一点。

但新的困扰来了。

小郑回忆说,“这个人很凶,笑得很神经质,是一种奸笑”,这样的表述,很多是带有这种主观想象的因素在里面,这样的表述,落到画笔上,是很难具象的,也是不精准的。

张欣要排除这种困扰,他根据小郑夫妇和目击民警回忆,对凶手脸型、身高、胖瘦等描述,再结合脸型和五官的科学关系,比如“胖人长不出个瘦鼻子,瘦人也不可能长出一个胖鼻子。窄窄的眉框骨不可能长出一个大眼睛”,去伪存真,他用了三天时间,描绘出三幅凶手画像。

白银案画像

张欣诚恳地跟当地同行“摊牌”说,时间已过一年,目击者的记忆在衰退,画像最终的准确度可能只有六分,只能作为核实凶手的依据,他不建议将此作为破案线索。

但对当地警方来说,在当时,他们手上并没有更多的关于凶手的线索。

上世纪90年代,西部地区的街头几乎没有监控探头,虽然在历次罪案现场,凶手或多或少留下了血迹、精液、指纹等,但受限于当时技术,警方一直未能找到凶手。

所以,张欣画的三张画像,是当时警方关于凶手最直接的线索。

2004年,白银警方向当地公布案情,希望借助社会力量征集线索,早日破案。警方悬赏20万缉拿凶手;嫌疑人的画像出现在白银大街小巷以及电线杆上;当地电视台循环播报着征集凶手线索的简讯……

接下来的几年中,警方对白银市数十万的男性进行了排查筛选工作,这么大规模的排查,在中国刑侦史上都极为罕见。

转机出现在2016年。在公安部刑侦局、甘肃省公安厅的主持下,白银连环杀人案低调启动重新调查。

2016年8月26日警方终于逮捕凶手高承勇,在1988年5月至2002年2月间,他实施强奸杀人作案11起,杀死11人。2002年2月是他最后一次作案。此后,他外出打工挣钱,隐秘地生活。他年轻时的容貌特征,与张欣的画像真有七分相似。

2016年8月27日傍晚时分,密集的鞭炮声响彻白银老城夜空。这场萦绕在当地坊间长达28年的噩梦终于烟消云散。

“他是我哥,他已经失踪7天了。”

模拟画像,是一门涉及美术、心理学、解剖学、侦查学等学科的综合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张欣想用高科技为模拟画像插上翅膀。2006年,张欣开始研发计算机模拟画像系统,经常是从电脑前站起时,两眼昏花,一片模糊。

两年后,他呕心沥血地画出了6200多幅各种脸形和五官分割图,一件件输入电脑后,创建“计算机模拟画像系统”。经公安部科技司、清华大学等多家权威部门认定通过。全国公安开始运用电脑人像组合技术协助破案。

这套系统,也仿佛给张欣开了“金手指”,用自己研发的这套系统,根据颅骨成功地复原人像。

张欣制作的计算机画像系统鉴定会现场

2008年3月15日下午2点左右,京沪铁路昆山站队员正在巡逻,发现草丛里有一颗头颅,他惊叫着去报警。

头颅的五官严重损毁,惨状极其吓人,民警在现场没有找到相应尸体,死者是谁?

当天下午三点,上海铁路公安派出侦查队伍,张欣出马。

路上,张欣沉默着,“以往我是搞模拟画像的,几乎没遇到复原容貌的案件,难度很大,希望头颅情况好一些。”

现场,头颅已经没了五官,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白骨。显然是凶手刻意为之,这反而说明凶手和死者的关系密切。

上海警方在距离现场五六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30X50公分的黑色塑料袋。

铁路两侧都有一米多高的隔离栏,并未破损。隔离栏外的铁路上行,是茂密的树林,下行是一大片水域。加上铁路沿线没有发现血迹,警方断定,凶手是在火车上抛弃头颅。

警方开始做侦查实验:用柚子、椰子和羊头,回到火车上做抛掷试验。他们发现在火车的厕所抛东西,才能不被人怀疑。

经过试验,羊头的抛摔痕迹与头颅高度符合,警方以此为据,彻查当天上下该趟车次的的旅客。

但是京沪线站点过多,人员密集,难度不小。

张欣琢磨着头颅,根据多年的画像经验得知,人的面相由四个方面构成,即骨相(脸型)、结构特征(胖瘦凹凸)、五官位置、五官特征。

由于五官被毁,第三、四方面的画像极为困难,他首先需要确定脸型轮廓。然后再根据头颅上残留的肌肉组织厚度,推测出结构特征。受骨相影响,每个人的五官有着相对固定的位置,最后一步是填充五官……

十几个小时后,张欣提交画像,胸有成竹地说:“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把握。尽管会有些出入,但是熟悉受害者的人,能够一眼认出来。”

警方将画像制成寻人启事后,广泛粘贴在铁路沿线的站点城市,几天后,警方迟迟没有收到任何信息,张欣也悬着一颗心。

一周后,安徽一男子来报案,“我一看到画像就哭了,他是我哥,他已经失踪7天了。”

左图为通过残缺头颅复原的模拟画像,右图为被害人王某某相片

上海警方通过DNA比对,确认了被害者的身份:王某某。

弟弟说,哥哥的前妻表现反常,在他问起哥哥的下落时,支支吾吾的。

警方深入调查后,逮捕了前妻及其男友。

原来,前妻赵某某因为家暴等原因,和王某某在2006年离婚,后来认识了现任男友,但前夫继续纠缠,她和男友起了杀心。

张欣的书房一角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视频技术已然成为侦查破案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监控不是万能的,嫌疑人的伪装和视频的模糊,成为侦查员辨认的短板,张欣又开始攻坚人像重构技术,以弥补视频的缺陷和不足。

2014年5月,受山西省公安厅刑侦总队邀请,张欣前去临汾协助破一起爆炸案。

案发现场附近的一个监控摄像头里记录下一个黑影,黑影将爆炸物放在被害人的家门口。

没有目击者,仅有模糊的视频,要画出模拟画像,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欣喜欢挑战。

摆在张欣面前的三段监控画面:作案者头戴鸭舌帽,经过伪装,无法看到面容。

张欣反复地看,发现嫌疑人走路的姿态有些老迈,姿态符合步伐追踪法里对于老年人的描述,他推断,嫌疑人是个60岁左右的人。

到底具体长什么样子呢?

张欣反复观看录像后,监控中每一帧画面都嵌入了他的脑海里。他将视频里出现的小车作为参照物,首先推断出嫌疑人的身高约1.65米,根据录像能显示嫌疑人颧骨和下巴这一线索,推断出此人体型偏瘦,是个瓜子脸……张欣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综合起来,经过两昼夜的琢磨,一张完整的模拟像神奇般地变出来了。

当地警方接到模拟画像的第二天,杨某进入视线并承认自己用爆炸物报复仇人。

破案是警察的天职,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2018年10月21日清晨,接到同事微信,打开一看,顿时惊呆,我的画友张欣积劳成疾,倏然离去,才58岁。

作者与张欣合影

两周前,我们还通过电话,相约聚会,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我曾持续多年采访他20多次,也因我也喜画,因此结下画友情谊,他精心绘制一幅国画和写了几幅书法作品送我,我一直视为珍宝。

我知道他患有心脏病,他自己也知道,还答应要注意保养。

2017年一次采访,他告诉我,他在2011年突发心梗,经中山医院专家全力抢救,才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当时他说得很轻松,我却惊出了一身冷汗,提醒他说:“你小子当心点,身体是1,金钱、权力、才华,以及荣誉都是后面的零,没了健康和生命,一切都是浮云。”

张欣点头认可,还向我传授秘方:“你不是也高血压吗,医生建议,每天喝一小杯洋葱泡的葡萄酒,很有效果,我已喝了半年,感觉胸闷好多了。”

我想,他是累倒了。

张欣生前曾说,破案是警察的天职,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在他从事模拟画像32年里,尤其是被公安部聘为刑侦专家后,每年接受全国各地邀请外出画像200多起,一年中有200多天在外奔忙,仅公安部指令的案件就达20多起。

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千里迢迢;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发病期间,只要接到求助,他都热血相助,四处奔波,却乐此不疲。

张欣为各地公安讲座授课

生前,为了这门刑事技术的传承,张欣倾心带徒,先后为江苏、浙江、辽宁等20多个省市带出了28名徒弟,培养了一批模拟画像人才……

战友们送别张欣

张欣走得匆忙,我和他之间的约定,他爽约了,至今想起依然为他遗憾。

张欣兄弟!神笔不朽,功绩永存。

人物名片

张欣,1960-2018年,上海铁路公安局刑事技术高级工程师,公安部首批八大特邀刑侦专家之一,我国首席模拟画像专家。

先后荣获一级英模、铁道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20多项荣誉称号。

注: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 :李动

编辑 :胡冰

排版 :海藻

【近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