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永水,号茶源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教师,江苏省常熟中学特聘专家,宜兴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宜兴市陶刻委员会委员,山东曲阜孔子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全国、省级展览,多次获全国奖项,作品多次在全国专业核心报刊杂志发表,多家报纸、杂志专题介绍,多次在江苏、山东等地举办个人展,出版多部作品集。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国立美术馆收藏、被俄罗斯中国大使馆收藏,作品多次义拍所得数万元全部捐赠,多次为抗疫白衣战士创作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补的绮丽
——读林永水的书法作品
徐勤铭
前不久,林永水告诉我,他想要出版一本书法陶刻作品集,并邀我为他写上几句。我跟他通了个微信,询问了他一个问题:在书法上什么是你最本质的追求,怎样才能不断进步?说实话,我是想打听一下他的学术走向,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告诉我,他“最本质的追求是一种书卷气,学习古人经典碑帖,消化吸收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不断读书,提高文化修养”。我思索良久……我一向倚重书法的物质性立场,林永水将“书卷气”看作为书法的“物”的本质,即是将一种“气味”作为“书”的价值判断,召唤着用不同于“看”的把握方式,通过“味”来辨别“书”为何物。因此,我与林永水的对话得从“书卷气”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为书卷气呢?它内秀于心,外毓于行,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具体一点来说,它是一种静气。对一张琴,温一壶酒,听一溪雨,自我陶醉,自得其乐,是“夜听春雨”般的妙趣和诗意;它又是一种清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簾青。即使身居陋室,也谈笑风生;粗茶淡饭,也甘之始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和从容;它还带着一种傲气。不摧眉折腰,不卑躬屈膝,爱我所爱,行我所行,是“采菊东篱下”的潇洒和“独钓寒江雪”的孤高。它彰显出一种灵气。松子酿酒,春水煎茶,举杯邀月,马踏花归,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雅致和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怎样修心修行才能养成这样一种书卷气?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黄庭坚说:“人不读书,照镜则面目可憎”,林永水说:“不断读书,提高文化修养。”说到底,书卷气是阅读的沉淀和升华。这已经成为书家的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卷气表现在人们欣赏和品评书法作品时,便生成为其风格和形式的一种审美感受。书卷气无法限定为某一具体的表现形态和风格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述炎在《书卷气析疑》中说: “书卷气不过是一种审美境界,一种艺术风格。它是书家学识、涵养、人品的交汇和流露,是艺术家心灵、气质在创作中的表现,他不具有限定的模式,它自由解放而不拘一格。”可以说,书卷气是某种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审美感受,是艺术家在深厚学养和功力基础之上,反应在创作中的一种特殊气质,此种气质是由“味”来把握,高贵而优雅,深沉而隽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最初论及“书卷气”是黄庭坚在其《山谷题跋》中:“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纵横运用皆非人意想所能及”。这里所说的“学问文章之气”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书卷气”。可见,自宋代起,文人对于书中所传达出的精神气息格外重视。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进一步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这其中就包含着何为“书卷气”与如何获得“书卷气”两方面的内容。他认为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胸中“脱去俗”方能实现笔下的“书卷气”。由此可见,丰富的才情不仅可以传达出溢于纸面的书卷气,更可以由“味感”进入“书”,人与“书”一起呈现,来提升作品的格调,脱俗入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清代,书卷气的内容更加丰富,定义也不尽相同,书卷气已成为文人竞相追求的境界。李仲麟在《清道人论书嘉言录》中所言:“学书多贵多读,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这里就说到了“气”与“味”。
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也有言:“一要品高,品高则笔下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 自然溢于行间”。他将“品高”与“学富”视为同等高度,是书家所必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可见,林永水说“最本质的追求是一种书卷气,学习古人经典碑帖,消化吸收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不断读书提高文化修养。”以及他把在南师大通过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学习和深造当作丰富“书卷气”的途径是很正确的。
那么,林永水的书卷气又表现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永水的书法从唐楷入手,行书学“二王”、颜真卿、米芾和苏轼,致力追求自由萧散的书写性,笔势纵向取妍,侧美多姿,神采奕奕。当然,他没有一味刻画形式上的“二王”外貌,而是从心底出发,展现的是一种消化后对二王的理解。他大胆无畏,不拘于小节,不囿于笔法;行笔峭劲秀丽,线条萧散舒卷,结字方达自如,章法清丽平缓;虽乏王氏之姿媚,却仍然能感受到江左书风的质朴与妍丽的互通。还因其创作前无定式预构,恣意任性,生拙齐发,扬抑舒展,自由流畅。可见林永水于历代经典作品中广临博取,心领神会,故能轻松游刃于法度与意韵之间。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至此,让我们回到文本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传》云: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以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味”源自于“气”,是“气”的具体形态。在中国传统经典世界中“气”与“味”是对举使用的,《黄帝内经》中:“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与“味”相对,并配以阴阳,遂使气与味成为相反相成,相互作用之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以“味”的方式来感觉“书卷气”,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我不知道以上啰啰嗦嗦的议论,是否说出了某些真切的意见,或者说得是否有些道理,但我理解“气”通过了“味” ,神与物游,在蕴含书卷气的墨迹上是可以味觉到“书道”的,亦即“味道”是完全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壬寅上秋廿日于琹川报慈书屋
(作者:文艺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出版社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