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袁隆平院士的自传《袁隆平口述》出版。

此书由华国锋亲自作序。在序言中,华国锋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与袁隆平同志相识,已经快40年了。那是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我们相识的媒介,就是他的杂交水稻研究。”

袁老也在自传中回忆了华国锋对其杂交水稻事业的帮助,并感恩地说:“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怀着对华老的感念之情。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华老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

而这两位老人的交情,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7月,华国锋出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分管农业工作。

湖南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华国锋在湖南长期从事基层领导工作,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因此对这里的农业生产的情况非常熟悉,也很关注粮食的生产问题。

当时的袁隆平刚好在湖南安江农校从事水稻育种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

1966年,文革风暴来临前夕,在经过多年摸索和实验后,袁隆平写了一篇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这篇文章得到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若能取得成功,必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甚至改变整个农业生产方式。

就这样,在中央和湖南省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正式开展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66年到1970年,尽管有文革的冲击,但是在以华国锋为代表的湖南省委等人的保护下,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还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
1970年6月,湖南省第二届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在常德召开。

当时的华国锋担任湖南省革委会主要负责人。他认真听取了工作人员关于杂交水稻的汇报,并对此十分感兴趣。

在会议正式开始后,华国锋点名让袁隆平坐到主席台上,请他发言介绍杂交水稻。
其实在参会前,袁隆平的心里十分忐忑不安。

因为当时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瓶颈,他之前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杂交组合实验,但都没能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雄性不育系来。

因此,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时,袁隆平介绍了杂交水稻科研的实际情况后,老老实实说明了目前碰到的技术难题,并表示自己有些愧对省领导和大家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听完发言以后,告诉对袁隆平说,周总理很关心杂交水稻的发展,希望能够继续搞下去,尽快搞成功。

他还鼓励袁隆平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拿到群众中去搞,并指示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

就这样,更多的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参与到了科学试验中来。

会后,袁隆平深受鼓舞,觉得还没有做出像样的成绩就得到这样的重视,一定要把杂交水稻科研工作坚持下去。

为加快研究进程,他带领学生李必湖、尹华奇组成三人科研小组,每年秋冬利用南方温光资源,到云南、海南等地进行水稻材料繁殖。

1970年冬,随着“野败”即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在海南被发现,杂交水稻研究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刻。

1975年10月,全国杂交水稻第四次科研协作会在长沙召开,当时华国锋已经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工作的是副院长陈洪新。

陈洪新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认为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高产水稻,并大胆提出利用华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气候条件,组织更多的育种人员“扩大南繁”,加速杂交稻种子的繁殖。

湖南农科院对此表示支持,并派出了袁隆平、陈一吾两位专家进京向农业部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农业部领导无暇听取汇报,袁隆平最终失望而归。

陈洪新看到回到湖南的袁隆平、陈一吾,心里十分焦急。

他明白,在“文革”的背景下,如果没有中央的重视和支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进京找有关领导汇报。

1975年12月,陈洪新来到了国家农业部招待所,准备直接向农业部领导汇报。但农业部领导太忙,一直让他们等候接待。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陈洪新于12月20日在招待所的房间内给副总理华国锋写了一封汇报信。

他用了整整四页信纸,阐述了杂交水稻的推广中所遇到的困难,并请他能当面听汇报。
两天后,陈洪新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电话通知——当天下午3点华副总理听汇报,到时会派车来接,不要外出。

就这样,陈洪新在中南海见到了华国锋同志和当时分管农业的副总理陈永贵、农业部部长沙风、常务副部长杨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汇报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华国锋当即拍板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在他的支持下,中央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第一,拿出15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推广,其中120万元给湖南作为调出种子的补偿,剩下的30万元用于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市)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袁隆平后来回忆起这段时期,曾感慨万千地说道,如果没有华国锋的支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是非常困难的。

就这样,在长期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一个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与一个心系民生的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04年底,袁隆平院士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华国锋在家中收看了颁奖典礼,还叫秘书给袁隆平院士打电话,请他注意身体。

2006年6月9日,袁隆平到北京出差。他听说华国锋同志最近身体不好,特意上门看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华老家中,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他们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半个小时都没有松开。

临走时,华国锋还特地写下“隆平同志:贵在创新”八个大字,作为礼物赠送给袁隆平,并代表全国人民向这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表达了谢意。

这八个字,后来被嵌在玻璃相框里,一直摆在袁老的办公桌上。

晚年的华国锋始终没有忘记当年支持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往事,他曾深情地说道:“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我和袁隆平曾作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都给我很深的印象。”

2008年,87岁高龄华国锋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4月,他给《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写了序言。

在序言中,他饱含情感地说道:“如今,他(袁隆平)已经是全中国和全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了,而我却垂垂老矣!”

4个月后,华国锋与世长辞。

他与袁隆平的那段友谊,他为中国农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为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