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思考深入而广泛,普通人的思考肤浅而狭窄。

没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或思维方式,再怎么思考也无济于事。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同一水平的思考无法解决同一水平的问题。

但很多高手的思考方式,并不好学到,比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得益于他的天赋之高,普通人难以学到。

那么,有哪些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认知边界,更高维度的思考呢?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看看(中国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为我们总结的思考和学习方法。

一、思考的方法:

1.谁是谁非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

2.问题要、要浅、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
  • 第二,问题要问得浅。
  • 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3.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抹煞了,以致什么也想不到。

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复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

罗素有一条座右铭:“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理,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他又强调:“若无半点见解在手,那你就什么辩驳也赢不了。”

4.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

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

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数不是因为过于湛深,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到浅的一面。

5.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

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

二、读书的方法:

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学会思考的方法后,还需要养料,也就是知识,而读书就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以理解代替记忆

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越深越准确,记忆就越清楚,而应用起来就越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不同重点的连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

2.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3.问比答重要

很多人怕发问,是怕别人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

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什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三、结语

总而言之,思考的方法,在于:

  • 不要被权威迷惑,要客观推理他们的观点或理论;
  • 问题要一针见血、要浅、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 先以预感来思考,再用逻辑来推理,而不是步步以逻辑为先;
  • 换个角度来推想,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
  • 百思不解的问题,搁置一段时间,答案自己就会走出来。

当我们懂得思考的方法,就不再迷惑,也不再陷入问题的死循环,反而能找到新的人生出路。

— THE END —

本号致力于分享“领导力、团队与职场”相关内容,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