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先说坏消息,河南省高考人数125万人,一本上线率11.93%。

查了一下其他省份,但无法形成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考人数最接近河南的是山东,86.7万人,上线率20.53%。

上线率最接近河南的是广西,13.06%,高考人数61.2万人。

这说明,河南两边都不占便宜。

但好消息是,这个数据是去年的。

高考试卷难易也不同,这种一本上线率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不过要跟自己对比,就有意义了。

2021年,河南省高考人数还是125万左右,本科一批上线率11.1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用找,最短的那一柱就是河南。

经过一年的努力,10个学生里能上一本的从1个变成了2个。

今天的进步更大。

这其实还是一个坏消息。

因为河南的许多一本是“假一本”。

记得河南有6个学校,是在2021年前后集中升一本了。

但说实话,也就是河南人自己把它们当成是一本,出河南省,谁承认?

如此就明白了为什么人大代表卢克平每年都为河南提议说,教育部直属高校应按各省区市高考人数分配招生指标。

又每年都说,自己再也不想去河南调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倦了,没有什么意思。

可是他来自河南,身后有河南几千万考生不敢倦,倦了就要被卷下去。

当然也有人觉得,河南这几年一直在注水卖惨,广东、江苏、河北才是真惨

因为有一些大学,招生名额对河南考生是有所倾斜的,比如吉林在政策调配下,每年会招很多河南学生。

但是在河南内部,考生数量永远位居全国第一。

而这个数量里,有近乎一半是复读生和单招生。

以2021年的125万考生算,里面有对口招生6.98万人,专升本18.74万人,高职单招20.4万人。

剩下的纯考生只有79万人,要按这个数据算,升本率自然也不会垫底。

而今年考生130万左右,复读生又有46万人。

也就是说,每年河南高考仅复读人数就超过外面省份的考生人数!

那么,自己人和自己人抢名额,实在帮不了。

有人就说,如果河南像别的省一样做好分流,中考刷下去一半,高考又不让复读,数据自然就上来了。

不至于年年卷,年年不长记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都不容易。

广东比江苏卷,江苏比河南卷,河南又比广州卷。

卷高考,卷就业,卷结婚,卷养子养老,哪里都卷!

河南也没有卖惨,再怎么注水,本来也就有点惨。

因为河南只上了本科线还是读不了本科的,至少得再加60分才能读一本院校。

也就是河南学子,600分无缘郑大的疼痛。

而在河南读高职的分数在外省是可以读本科的。

比如有数据显示,郑州轻工业大学在河南招生是一本线,最低分532分。

但在陕西招生分数线只有448分。

这里牵涉到一个复杂制度,但同样的分数不同的命运,这84分就是你生而为河南考生抱歉的地方。

再说录取率,决定这个数字的是人家高校。

2020年清北在北京招518人,考生只有4.92万,在河南招生242人,考生却有85.7万。

这还是按120%划定的,也就是说在河南只招100个人,但是计算录取率时却变成120个人。

据说这个录取标准也是按照“庚子赔款”分担决定的,当年哪个省掏的多,就招生多。

分流,河南人一出生就已经在分流。

知乎里有个人曾这样表示自己在河南高考的处境:

幼儿园升小学,淘汰率30%;小升初,淘汰率60%;初升高,淘汰率90%。

一个50多人的班级,只有4-5人可以考重点高中,然后竞争大学。

不过没有什么用,一来河南人可能是中国最喜欢考试的人。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在中原大地已经植入骨髓。

二来分流后学生也无处可去,毕了业就是打工。

河南不像南方那样职业教育做的优秀,往往是做普工轻松一阵子,低声下气一辈子。

那些民二代的学生,又有多少人愿意重蹈父辈的覆辙?

也是因为河南本土企业空间本就不大,企业自己也想要高层次人才,打工都不能在家门口打工。

最重要的是,一旦就业市场遇冷,职校生永远是头待裁的蒿草。

久而久之,留在本地的人越来越少,走出去的人因为高科技企业都在北上广,又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敲门砖。

就像前一段热搜上,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被强制要求报名技校引发热议。

高赞评论说,每个人都有追求教育的权利。

但评论也说,做题天才能不能不要来我们省分资源。

所以这又回到了只能在老家读书改命的起点。

世世代代还是卷,还是得上学,还是得复读。

另外本来教育部规定的是,985和211可以留30%名额给本省。

可河南没有一所985,郑大本地生源的数量每年占到近60%,已经尽力。

剩下的就只能内部消化,外部挤压。

或者就是二本一些专业的录取分数超过一本线,以此来互相稀释学校之间的压力。

可能说的不准确,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河南河南真的难,而且相当魔幻。

前一段高考时,因为河南考场的文具出了意外,有人翻出一张截图说:

统一文具是河南为了严防高考移民。

然后很多人调侃说,谁怎么想不开让自家孩子移民到河南高考。

其实图是3年前的老图,但防移民也不光是客套话。

可能想不到,过去北京周边地区,包括衡水出来的学生就很喜欢高考河南移民。

因为他们没有资格在当地参加考试,而河南因为卷的自顾不暇对这种事查得比较宽松。

包括衡水的校长让自家孩子去援藏,也是一个道理。

还有曾经河南龙湖大学城事件。

因为郑州龙子湖学校建得太大占用耕地,被一些专家追着骂了四五年。

但是对一个早上五点多起床、课间连上厕所时间都没有的河南考生来说,没有龙子湖大学城,爹妈永远不能“望子成龙”。

耕地是红线不能动,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

其实河南的教育也有过高光。

古代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河南就占有两个,即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

后来晚清下令改革教育,河南也是反应最快的,第二年就开办了河南大学堂。

此后河南的大学以此为模版欣欣向荣,教育质量和教育体系领先全国。

但也因此1953年以后,当时的河南大学水利系被调往武汉大学水利系。

河南大学财经系被划进武汉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

河南大学畜牧兽医系合并到江西农学院。

河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成为后来的武汉华中农学院一部分。

可以说一部河大史,就是半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

现在武汉高校喜欢河南学生也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在其中。

只是整个河南大学被拆的只剩文科学院。

剩下的一些学校攒了攒,才勉强凑成了郑大的前身。

1956年,郑州大学被评定进入了综合性大学的行列,无数河南教育人为之落泪。

不过由于创建时间短、科研实力不强,最终没能进入重点院校。

这个结果也直接导致了后来郑大评选985院校落选,只能作为211存在。

河南再没有高级别的综合性大学了。

南阳籍的著名作家冯友兰就曾说:“河南人在学问上,在学术上,因为没有好的大学,出不了人才”。

作为一个人口和农业双buff叠加的大省,那种对自己认知的撕裂和对命运的不甘心,估计只有亲自经历过的人才明白。

可是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除了上大学这条出路外还能有什么其他途径吗?

既然高考政策存在这些问题,那为何一直没有改革?

大概都很难吧。

网上常年在“全国统考并统一分数线”和“按实际人数分配名额”两个办法之间吵得不可开交。

但最终又各自承认办法行不太通。

不过我相信高考仍是当下最公平的机制,也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各自锦绣的前程,只被这两个办法左右,那真的太可惜了。

希望年轻一代学子们能有朝一日摆脱内卷。

也希望别再因为高考地域黑了,能和你做同学,他已经很不容易。

每个能考上大学的人,真的都是英雄。

-完-